2014年8月23日 星期六

灑筆證風雨 射雕傲山河 金庸論中國 - 陶傑


金庸先生的辦公室,是中國知識分子的一座理想國。一張大書桌,君臨半山的樓海,兩張真皮的大沙發,背倚一室的書香。辦公室門外掛自家手書的名聯:「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跨進大門,就像走進金庸先生的心靈之檻,一窺博大的城府洞天。

在一張書桌上,金庸先生筆耕五十年,用左手寫小說,探索中國的歷史文化,以右手寫評語,思考中國的現狀未來。中國情結和武俠世界中的情仇恩怨,對於一位作家報人,糾結纏綿,卻沏成了半生的一盅淡淡的龍井。

在中國的土地上,金庸向來都是論中國問題的理想人物。中國的山川攬勝,今古幽奇,在大師的心胸,已經布成一盤星光璀璨的棋局,三百年前走的這一步,是為何而來,二十一世紀的下一步,該往何而去,問道於金庸,總令人感到勝過諮詢無數的留洋學者和歐美的中國通。

小汽車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現代化也離不開農業的基礎,像運輸工業,中國最近出現富裕階級和中產者競相買汽車的潮流,這是不對的,中國應該發展集體交通,鼓勵人民多使用巴士、地下鐵和火車。

「中國每年需求四億噸石油,但國內生產量不夠,其中要進口七千萬噸。進口七千萬噸石油是要很多錢的。中國今天的出口很強。美國的日常生活品,都是中國製造的。中國的廉價勞工,農民種田那麼辛苦,那樣辛苦造的出口貨品,換來的外匯,卻有一大部分用來向外國買石油,當成汽車燃油烘成廢氣,弄得全國烏煙瘴氣,這是很大的浪費。」金庸博聞強記,數字記得清楚,言而有據,論而及理,一出手果然點中中國現代化的一個盲點死穴。

「美國的全球戰略,是先耗盡沙地阿拉伯、伊拉克、科威特的石油,自己的石油蘊藏卻很豐富。這樣下去,中國會吃虧。」

金庸與現代中國領袖素有交情,鄧小平、胡耀邦、江澤民,都曾經邀請金庸到中南海為上賓。中國的春秋戰國時代,君王一起與知識分子平坐論政,齊宣王與孟子,趙文王與莊子,楚威王和蘇秦,秦惠王和張儀,都是中國文化燦爛時期的佳話。然而自明清七百年來,一個獨立的作家和報人由中國的統治者親躬會見,金庸卻是第一人。

「胡耀邦會見我,他很坦率,無所不談,大家很投契。我告訴胡耀邦:你對我甚麼都說,把我當朋友,我很感激,我也要對你說一句真心話。胡耀邦說:請你指教。我說:指教是不敢當,但你呼籲過中國人穿西裝,吃飯不要用筷子,應該轉用刀叉,我不能同意。中國人的食物是大米,中國的農田種的是水稻,中國的食糧以蔬菜為主,怎可以用刀叉吃呢?」

中國社會有獨特的形態,不可以盲目模仿美國,走西方工業化的舊路。西裝、刀叉、洋房公寓,是八、九十年代中國城市人口時興的生活方式,下一步,經荷里活文藝倫理電影的影像,自然就是追求所謂「小汽車」。

「我與史丹福大學經濟系教授劉遵義談過這個問題,他說洛杉磯也有交通危機。美國生活富裕,一百個大學生上學,開一百輛汽車,是多大的浪費?洛杉磯市政府也要大力發展集體運輸,石油公司反對,現在,洛杉磯的人口太多了,城市向郊區延伸,現在汽車很氾濫,要控制交通也來不及了。」

中國的現代化探求百年,經五四運動提倡的民主自由,到胡耀邦呼籲中國人要穿西裝用刀叉,似乎都迷失在十字路口上,找不出正確的方向。

「中國以農立國,糧食以大麥和稻米為主。如果模仿西方,年輕人只會漸漸愛吃牛排、羊扒,中國沒有那麼多草原來畜牧。」

俠與義

「我把明報的社論蒐集過一本書,叫《香港的前途》,提出香港成功的配方,是自由加法治,這個方式也適合中國。中國經歷過文化大革命,友情和俠義,本來是中國傳統優秀的價值觀,現在沒有了。文革的時候,鼓勵子女批判鬥爭父母和老師,這是中國傳統中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今天的中國,懷有見義勇為的俠士精神,人家會把他當傻瓜。中央電視台最近有一個節目,名叫『感動中國』,叫人選出最令人感動的人物。我提交了十多人的名單,其中有一位女經濟學家,她發現一家大公司的帳目和年報都是亂做的,她就把騙局公開。這間大公司就控告這位女教授誹謗,但她憑一個人對抗一宗大公司的官司,狼狽得不得了,後來這家造假帳的公司終於垮台了。這種精神是很難得的,為了社會的利益,為了真相和真理,這是現代中國的俠義精神。」

六十年代,金庸先生主持明報,目睹毛澤東發動文革,七億人民噤聲順從。他一人在香港,撰寫社評反對毛澤東四人幫,也受到本地左派的盲目圍攻。

其中一位報人,曾經與金庸、梁羽生是同事好友,三人一起寫武俠小說。文革的時候,金庸呼籲毛澤東放棄馬克思主義,從中國文化傳統中另覓管理國家的理想藥方。這位報人大受刺激,在左派報紙,用盡刻毒的字眼謾罵。後來,四人幫被捕,鄧小平改革開放,時間證明了金庸先生站在歷史正確的一方。攻擊金庸的這位報人,在仇恨和失落之中漸漸得了老人癡呆症,幾年前默默離世。重情義、有胸襟的金庸,親自出席了這位失落的昔日老友的葬禮。

一個獨立的知識分子,文革時代在海外抵抗一個錯誤的政權,甘冒生命的危險,經歷了時代的考驗,忍看朋輩成新鬼,何嘗不無徬徨苦楚?怒向刀叢覓小詩,何嘗不是筆劍合一的俠義精神?

「香港的年輕人,最大的缺點是不能吃苦,唱卡拉OK、打機、吃得好、穿得好。我年少的時候,穿過草鞋上學,日本侵略中國,幾乎亡國了。今天的香港,形勢有那樣壞嗎?見識過那時的艱辛,甚麼逆境也不怕,死就死,也一樣勇敢面對。」金庸還研讀佛經,年少顛沛之苦,中年喪子之痛,老年還經歷了一場危險的中風和心臟病,醫生說動手術有風險,金庸想也不想,毅然點了頭,推進手術室前的一刻,他回過頭來,向太太和兒子說了一聲「拜拜」。

金庸年輕的時候,在浙江的衢州上過學。日本的軍機在杭州灣空投鼠疫彈,一個同學得了鼠疫,老師帶領?韝皉~金庸,一起把死去的同學含淚送去城外安葬。他的經歷,不一定有十四部武俠小說波瀾宇宙之壯觀,至少也印證了半壁河山血淚人間的淒楚。

金庸用一支筆重塑了中國的人文境界,創造了華人社會泰唔士報的創見,半生烽火,百年動盪,今日都幻作他設在大廈高層的明河出版社落地長窗外的一片維港煙雲。金庸還在改寫武俠小說,一些讀者難以接受,說還是最早刊在報紙的連載天馬行空、無羈無絆,後來的披閱潤飾,理性之中,反而可能略有拘謹。「時代不一樣了,讀者的感受也不同。」金庸寬然一笑:「在《射雕英雄傳》况,梅超風跟隨師兄陳玄風私奔,黃藥師大怒。根據佛洛伊德的心理學,如果黃藥師不暗戀這位女弟子,她走了,他為甚麼憤怒後大失常性了呢?讀者看不出來,只有更明白刻劃一點。」

光明頂

身為中國歷史上最富裕的讀書人,今天的金庸,還是以讀書富情,改寫作者寄意。他的辦公室有幾面書架,書脊都仔細地編了號。他引領我到他的書桌前,展示他正在閱讀的一冊關於英王亨利五世的英文傳記。亨利五世是英國史上最傑出的國王,打敗了西班牙,征服了法國,英國從此走上強盛之路。莎士比亞為亨利五世寫過一部歷史,富揚愛國,擁護統一。莎士比亞筆下充滿愛國心,有時對外國人不無偏見,在莎劇《亨利五世》况,法國的抗英民族英雄聖女貞德,與猶太人一樣,形象相當猥瑣。

金庸也支持中國統一,三十年前,他在明報的社評說中國統一,是他畢生樂見的一個心願。「春秋和戰國,中國分裂,打仗打了四百年,許多小國如宋國、衛國,老百姓被殘殺,日子很痛苦。」金庸說,秦朝之後,他比較喜歡的朝代是北宋,皇帝相當開明而寬容,知識分子的心情也比較好。即使出現了文字獄的風波,朝廷也沒有抄家殺頭,像蘇東坡,最多也只是貶謫嶺南,還可以做一個小官。金庸先生的袓先,曾在雍正年代因筆禍而蒙難。但金庸卻以一支筆寫出了一個豐盛的奇蹟,處身在中國知識分子的光明頂。作家的英名,點綴中華的盛世,金庸說不久將有華山之行,主持一場武林之會,射雕情懷,書劍心事,江湖笑傲,盡得圓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