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0日 星期四

三個過動兒的故事 –苗延琼醫生



過度活躍症一般是指缺乏控制自我的能力。過度活躍症有三種主要徵狀:一、控制衝動的困難;二、持續專注的困難;三、動作太多的困擾。由於不同徵狀的呈現方式各有不同,往往令家長難以識別孩子是否過度活躍兒。其實,我們可以觀察孩子日常的表現和行為 ,及早發現和安排治療。

Amy是個7歲小孩,家中排行最小。父母都很關心她。爸媽說,每次叫Amy做甚麼 ,也要重複多次。有時得拉著她的手做,像是脫衣服、收玩具等。除非是她正在做她感興趣的事,如電玩。她對功課、生活雜事,別人說甚麼 ,都不在意。Amy吃飯、看電視也坐不定 ,連在床上睡覺都停不了。她經常以跑代步 ,在屋裡亂衝,爬上爬下。她又多話,又愛插嘴 ,所以叫做「機關槍」。

愛動多嘴 事事對立

有時 ,父母阻止她做一些事 ,她會馬上生氣。還經常說:「我不要!」、「我不管 ,我就是要做!」繼而大發脾氣。

Amy的智力正常 ,也沒有學習障礙。但她出現很多過度活躍兒常有的行為模式:反抗、對立、怨恨別人 ,尤其父母。這就是對立反抗行為異常(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大約有35至65%的過動兒會有這樣的問題。

Mary今年12歲,升上中學後 ,功課開始跟不上 ,她最大的困難是沒法專心完成功課。小學時 ,媽媽可以按Mary的學習進度,在家給她指導和訓練。但上了中學,媽媽就幫不上忙了!Mary不屬於「紮紮跳」的小朋友 ,智商也算正常,但她做功課沒有條理 ,筆記本簡直一塌糊塗。

欠缺條理 專注困難

上課時 ,總是會忘記帶一些重要的東西。父母和老師會這樣形容她:「Mary會做白日夢!」「她好像沒有聽到!」「她不能專心,很容易分心!」「若是沒有人盯著 ,她甚麼事也做不成!」

Mary看上去沒有多動 ,但卻明顯有持續專注的困難。我們時常期待孩子長大後 ,可以做一些比較沒趣和需要用心的事 ,但過度活躍兒在這方面 ,明顯比一般人遠遠落後。

聰明好動 欠缺耐性

Peter今年11歲 ,小六。小五學期初時他表現良好 ,成績不錯 ,但接近學期尾段 ,他的成績和行為就不斷下滑。父母一直覺得Peter的活動量很高 ,專注的時間和別的孩子不一樣 ,他總是從一項活動衝到另一項。老師認為Peter很聰明 ,但在學校動個不停 ,說話又多。

跟Amy一樣 ,Peter是一個相當典型的過度活躍兒。但和其他孩子不同 ,徵狀對Peter的影響 ,是插曲式的 ,不是連續式的。這個特別的情況 ,可能跟他的智力有關,因為聰明 ,學期開始功課不多 ,還可以應付自如,一旦功課考試多了 ,需要努力和耐性 ,他就過不到去。

對於以上不同的過度活躍兒個案 ,醫生會因應他們的徵狀 ,提供家長管教訓練、行為治療及其他一些以小朋友為本的治療方法 ,處理已出現的管教和行為問題。又或把有關小朋友合組 ,進行模擬課堂練習 ,教導他們處理日常課堂面對的問題技巧 ,並加以社交、控制衝動訓練 ,以幫助改善過度活躍兒的行為。

在治療過度活躍症中 ,藥物治療是最具爭議性的 ,但卻也是最具療效的方法。研究顯示 ,興奮劑、某些抗鬱藥,對過度活躍兒相當有幫助。其中用得最普遍的是興奮劑 ,臨床證實它對50至80%的患者都有幫助 ,而大約有30至40%行為有顯著改善。可以肯定的是以藥物治療為基礎 ,再配合其他訓練治療 ,對治療過度活躍兒有事半功倍的療效。

**************************************************
本文刊登於FAM 2013年7月號,於各大便利店及書店有售。
想睇更多精彩文章,立即click入以下連結訂閱FAM《樂活.家》雜誌或下載電子版
立即訂閱: http://goo.gl/p7d1pk
下載iPhone/iPad版﹣http://bit.ly/FAMiO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