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詩人余光中的《記憶像鐵軌一樣長》,文字優美卓絕,感情豐富多姿,寫
香港的山水,現家國的情儂,每一篇章,每一段落,都令人感受無窮的欣悅。
請來專欄作家陶傑,與讀者一起分享本書神韻。
嘉賓:陶傑
主持、編導:何翠峰、鄭啟明
整理:丁羽
鄭:早年我也讀過不少余光中的詩篇,《記憶像鐵軌一樣長》卻是散文集,陶傑為何對之情有獨鍾?
陶:很多讀者閱讀文學都是從散文開始,而散文也是所有文學的最基本體裁。散文就像走路的儀態。詩詞就像優美的舞蹈,假如未能掌握基本的走路方法,又怎能嘗試跳躍飛舞?《記》是一本非常優秀的散文集,讀者可以欣賞到余光中掌握文字的功力,以及細緻入微的觀察力,還有將中國文言及語體文兩相結合的高度能力。現代文學當中,沒有幾本能讓我每隔一段日子便有興趣再次重閱,《記》書正是這異數之一。
何:我與陶傑有相同感覺。《記》書並不白話化,但卻又非古文。它的文字既淺白亦凝煉,這是否余光中的散文特色?
淺白凝煉的散文特色
陶:余光中很大程度受到明末清初的小品文影響。很多人對閱讀古文都有點抗拒,其實明末清初的散文精簡淺白。體裁方面,既因當時的政洽高壓氣氛熾熱,故此文人一般不談政治“轉而描繪花鳥大自然,涉及欣賞生活品味,題材”十分廣闊。余光中把該類文章的優點,全部轉化到白話文之內,因此《記》書充滿文字節奏,全文沒有多餘的片言隻字。此外,《記》書想像力豐富,形象思維變化多端,遣詞選字極盡心思。
何:有關書中的題材,基本上以描寫景物為主,尤以描繪香港的特色為甚。
鄭:書中背景和人事,應該是余光中在七八至八五年任教中文大學的期間。當中提及沙田,現在也能令人產生親切感。
鄭:陶傑提到一個作者要寫出好的文章,除了要有駕馭文字的功力,作者本身更要博學多聞及情懷豁達。《記》書除了寫情寫景,還牽涉中國改革開放時期的家國情懷,以及當時的中西文化交流情況,陶傑對此有何特別深刻印象?
發掘香港景物風情
陶:多年以來,香港的本土作家都沒有像余光中一樣,將香港的景物描繪得如斯細緻,也沒有以一股熱愛香港的心態,從而發掘香港景物的豐富內容。
鄭:我相信現時住在沙田的居民,也沒想到八仙嶺或馬鞍山等地方,可以被作者賦予如此豐厚的感觸情懷。
陶:作者更把香港的山作為中國山脈的一部分,將香港的風景置于祖國山水的同一體系,令兩者互連繫。這感情並非澎湃無止,而是經過冷卻凝固,在一種理性反思後把心中所想記錄下來。至于作者文筆的變化,例如書中對八仙嶺的章節,其中提到中文大學附近的鹿山:「我的下午有多短,黃昏有多長,全由它來決定。」這側寫法便以陽光照射在山上的光影變動,活潑地將時間形象化地表現出來。
何:這些文章不單顯示作者想像獨特、文字手法出色,背後的文學根底也十分充實。
文章的水墨畫感覺
陶:倘若已有一定的文化修養及國家情懷,閱讀余光中的散文自能加倍受到感動。例如書中呈現潑墨畫及水墨畫的感覺:「唯有近住這座山,蒼青的影子一直罩在我肩上。」作者以「蒼青」形容山的影子,遂產生張大千的水墨畫意味,這些創意手法,將余光中的文字功力表露無遺。
鄭:除了中國文化外,余光中對于束、西文化部有深厚廣博的認識,書中也有
提及不少西方語文上的問題。
何:比較之下,作者覺得中國文化比較包容自然。
陶:余光中本身修讀英國文學‧因此他不單中文根基卓越,英語的水平也十分穩固。他的早年作品大多描寫異國風景,講述留學外國或教學的心情,這令他產生一種文化包容的能力,容易將東西方語文的優點結合起來。
何:不過余光中似乎覺得英語始終存著較多繁難之處,例如有關時序的運用、男女性別的分野及單複數的問題,這在中國語文的表達方法上,看來好像較為方便。
陶:余光中沒有否定英文不及中文,事實上他對兩種語文都有高度理解,因此他會將兩種語文的異同互相參照。他並不盲目崇尚古文,而是將良性的歐化語法,將英語的好處與中國古文互相連結。
如何選取閱讀書本」
何:書中也概括地談到應該如何選擇閱讀書本,並說一本好書最重要有一個精采的開首部分,陶傑是否贊同?
陶:「起承轉合」的起始部分確實十分重要,一本書如能夠有吸引的目錄章節,便能容易提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古文的特點,就是它以極其精煉的詞彙,表達豐厚內涵及引人入勝的意境,因此簡潔優美的文字,往往能夠成為吸引讀者的閱讀源頭。
鄭:余光中是學者、詩人及文人,曾經在香港、台灣及外國生活,所謂「觀其文知其人」,那麼從他的文章可否看到他當時的生活經歷?
陶:余光中少年時在四川念書,四九年先到香港後轉台灣。在台灣及外國生活了三十多年,其後于七四年再來香港。那時正值文化大革命黑暗時期,香港既是中國的南大門,他描寫新界的風景,就是感到一切都從北面神州飄揚而至。我相信現代一輩年輕人,透過本書能夠感覺好像與經過戰亂、饑荒的上一代了解交談。
鄭:本書名為《記憶像鐵軌一樣長》,就是活像坐火車一樣,與讀者一起經歷四川、台灣、香港以至外國的種種家國情懷及生活記憶。
日常生活累積記憶
陶:就是因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點點累積,所以記憶能與鐵軌一樣長,任何
人只要肯花心思,也能在生活中尋找到類似的記憶,從而成為書寫文章的最佳
素材。
何:陶傑覺得類似的散文是否仍有發展空間?
陶:那當然不一定要寫抒情文或描寫文,更難要求有余光中的同樣水準,其
實優秀的散文就是理性的訓練,日常生活的書信記錄也能成為具有閱讀價值的
文章。雖然現在是影像時代,不過即使高科技如何發達,對于文字都有永恆的
需求,世世代代一樣傳揚下去。
香港的山水,現家國的情儂,每一篇章,每一段落,都令人感受無窮的欣悅。
請來專欄作家陶傑,與讀者一起分享本書神韻。
嘉賓:陶傑
主持、編導:何翠峰、鄭啟明
整理:丁羽
鄭:早年我也讀過不少余光中的詩篇,《記憶像鐵軌一樣長》卻是散文集,陶傑為何對之情有獨鍾?
陶:很多讀者閱讀文學都是從散文開始,而散文也是所有文學的最基本體裁。散文就像走路的儀態。詩詞就像優美的舞蹈,假如未能掌握基本的走路方法,又怎能嘗試跳躍飛舞?《記》是一本非常優秀的散文集,讀者可以欣賞到余光中掌握文字的功力,以及細緻入微的觀察力,還有將中國文言及語體文兩相結合的高度能力。現代文學當中,沒有幾本能讓我每隔一段日子便有興趣再次重閱,《記》書正是這異數之一。
何:我與陶傑有相同感覺。《記》書並不白話化,但卻又非古文。它的文字既淺白亦凝煉,這是否余光中的散文特色?
淺白凝煉的散文特色
陶:余光中很大程度受到明末清初的小品文影響。很多人對閱讀古文都有點抗拒,其實明末清初的散文精簡淺白。體裁方面,既因當時的政洽高壓氣氛熾熱,故此文人一般不談政治“轉而描繪花鳥大自然,涉及欣賞生活品味,題材”十分廣闊。余光中把該類文章的優點,全部轉化到白話文之內,因此《記》書充滿文字節奏,全文沒有多餘的片言隻字。此外,《記》書想像力豐富,形象思維變化多端,遣詞選字極盡心思。
何:有關書中的題材,基本上以描寫景物為主,尤以描繪香港的特色為甚。
鄭:書中背景和人事,應該是余光中在七八至八五年任教中文大學的期間。當中提及沙田,現在也能令人產生親切感。
鄭:陶傑提到一個作者要寫出好的文章,除了要有駕馭文字的功力,作者本身更要博學多聞及情懷豁達。《記》書除了寫情寫景,還牽涉中國改革開放時期的家國情懷,以及當時的中西文化交流情況,陶傑對此有何特別深刻印象?
發掘香港景物風情
陶:多年以來,香港的本土作家都沒有像余光中一樣,將香港的景物描繪得如斯細緻,也沒有以一股熱愛香港的心態,從而發掘香港景物的豐富內容。
鄭:我相信現時住在沙田的居民,也沒想到八仙嶺或馬鞍山等地方,可以被作者賦予如此豐厚的感觸情懷。
陶:作者更把香港的山作為中國山脈的一部分,將香港的風景置于祖國山水的同一體系,令兩者互連繫。這感情並非澎湃無止,而是經過冷卻凝固,在一種理性反思後把心中所想記錄下來。至于作者文筆的變化,例如書中對八仙嶺的章節,其中提到中文大學附近的鹿山:「我的下午有多短,黃昏有多長,全由它來決定。」這側寫法便以陽光照射在山上的光影變動,活潑地將時間形象化地表現出來。
何:這些文章不單顯示作者想像獨特、文字手法出色,背後的文學根底也十分充實。
文章的水墨畫感覺
陶:倘若已有一定的文化修養及國家情懷,閱讀余光中的散文自能加倍受到感動。例如書中呈現潑墨畫及水墨畫的感覺:「唯有近住這座山,蒼青的影子一直罩在我肩上。」作者以「蒼青」形容山的影子,遂產生張大千的水墨畫意味,這些創意手法,將余光中的文字功力表露無遺。
鄭:除了中國文化外,余光中對于束、西文化部有深厚廣博的認識,書中也有
提及不少西方語文上的問題。
何:比較之下,作者覺得中國文化比較包容自然。
陶:余光中本身修讀英國文學‧因此他不單中文根基卓越,英語的水平也十分穩固。他的早年作品大多描寫異國風景,講述留學外國或教學的心情,這令他產生一種文化包容的能力,容易將東西方語文的優點結合起來。
何:不過余光中似乎覺得英語始終存著較多繁難之處,例如有關時序的運用、男女性別的分野及單複數的問題,這在中國語文的表達方法上,看來好像較為方便。
陶:余光中沒有否定英文不及中文,事實上他對兩種語文都有高度理解,因此他會將兩種語文的異同互相參照。他並不盲目崇尚古文,而是將良性的歐化語法,將英語的好處與中國古文互相連結。
如何選取閱讀書本」
何:書中也概括地談到應該如何選擇閱讀書本,並說一本好書最重要有一個精采的開首部分,陶傑是否贊同?
陶:「起承轉合」的起始部分確實十分重要,一本書如能夠有吸引的目錄章節,便能容易提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古文的特點,就是它以極其精煉的詞彙,表達豐厚內涵及引人入勝的意境,因此簡潔優美的文字,往往能夠成為吸引讀者的閱讀源頭。
鄭:余光中是學者、詩人及文人,曾經在香港、台灣及外國生活,所謂「觀其文知其人」,那麼從他的文章可否看到他當時的生活經歷?
陶:余光中少年時在四川念書,四九年先到香港後轉台灣。在台灣及外國生活了三十多年,其後于七四年再來香港。那時正值文化大革命黑暗時期,香港既是中國的南大門,他描寫新界的風景,就是感到一切都從北面神州飄揚而至。我相信現代一輩年輕人,透過本書能夠感覺好像與經過戰亂、饑荒的上一代了解交談。
鄭:本書名為《記憶像鐵軌一樣長》,就是活像坐火車一樣,與讀者一起經歷四川、台灣、香港以至外國的種種家國情懷及生活記憶。
日常生活累積記憶
陶:就是因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點點累積,所以記憶能與鐵軌一樣長,任何
人只要肯花心思,也能在生活中尋找到類似的記憶,從而成為書寫文章的最佳
素材。
何:陶傑覺得類似的散文是否仍有發展空間?
陶:那當然不一定要寫抒情文或描寫文,更難要求有余光中的同樣水準,其
實優秀的散文就是理性的訓練,日常生活的書信記錄也能成為具有閱讀價值的
文章。雖然現在是影像時代,不過即使高科技如何發達,對于文字都有永恆的
需求,世世代代一樣傳揚下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