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2日 星期五

理盧幼慈:恩威並施 7招搶救無品港孩 (文: 王栩珊)

早前調查揭示港孩有十大無禮行為,其中逾八成受訪學童「甚少向長輩或家傭講『唔該』」,進餐時不會叫人「食飯」,上巴士、地鐵會第一時間衝入車廂霸位等。
面對孩子呼喝傭人、踢打父母、說粗話、不自律,沒責任感等問題,不少家長似乎束手無策,國際著名遊戲治療專家理盧幼慈教授(Professor Norma Leben)認為,問題源於父母軟弱無權威,孩子做錯事時不即時指正,致令孩子價值觀模糊,管教愈加困難。
理盧幼慈忠告家長,管教必須恩威並施,訂立家規及明確的賞罰制度,孩子守到家規及表現有品,即時作實質讚賞;孩子犯錯,要平心靜氣,以講不超過25個字指正,令孩子清晰明白父母的要求,從而培養好品德。
香港家長 不敢逆孩子意
美籍華人教育家理盧幼慈,每年來港舉行十多場家長講座,寫下40多本管教書,可謂是「親子教母」。她沒子女,但在美國成立晨暉兒童治療中心,有近40年管教問題孩子的經驗。去年底,理教授再度來港,吸引家長前仆後繼「朝聖」。
理教授直指,不少香港孩子「寸嘴」無禮,卻又缺乏自理能力,意志十分脆弱。此皆源於父母怕損害親子關係,不夠威嚴作管教,或不敢逆孩子意。她舉例:「曾有家長督促唸小二的女兒做功課,卻被女兒質問:『為甚麼我要做那麼多家課,你卻沒家課?可要我叫陳老師給你家課?」家長竟然語塞,問我如何回應。我不明白為甚麼家長會被孩子「拋窒」?為甚麼不曉反駁說:「我做了二十多年學生,不知做了多少功課,現在不用做了!」
她感歎,父母如此軟弱,怎管教好孩子!面對孩子出言頂撞父母,理盧幼慈認為家長絕不能姑息,「不可以係又錫,唔係又錫」,這樣只會造成孩童情緒智能每況愈下,必須及時糾正孩子。
第1招 訂立家規 賞罰分明
理盧幼慈表示,要搶救無品港孩,訂立家規以及設賞罰制尤為重要,如運用「微笑獎章」獎罰制,儲夠獎章可獲得獎賞 (如零用錢,或自由遊玩時間),培養出孩子的有品行為及自我約束力。
家長可先定立家規,要求三歲以上孩子每朝自動自覺起床、執床、梳洗、離開房間前稍作收拾、放學回家後自己做功課等,每做到一項,就給他一個「微笑獎章」,清楚貼於牆上固定位置,讓孩子清晰看到自己的「行為成績單」,讚賞時要具體說出孩子的美德,如「好乖!懂得自己做功課,真是自律!」。
而父母不能有賞沒有罰,當孩子不聽話或不守家規,就要平心靜氣執行罰則,取走「微笑獎章」以建立威嚴。
如父母皆要外出工作,要由家傭照顧子女,理盧幼慈亦建議,應賦予菲傭執行「微笑獎章」賞罰制的權力,並將管教孩子的任務列入其工作範圍,而不止讓她們擔當「工人」的角色。家長也要告知孩子,若對菲傭姐姐不敬或無禮,就要受懲罰。
第2招 先明孩子心
理盧幼慈提醒,不要機械化地實行獎罰制,要經常讓孩子覺得父母明白他們感受,即使孩子犯錯 (如駁嘴),都先說:「我明白你、我知道你……」
也要即時告訴孩子自己的感受,讓他們確切明白,父母喜歡自己哪些行為,以便改善壞行為及鞏固好品德。
第3招 獎罰應分程度
理盧幼慈憶述,曾有位家長,當孩子做錯任何事都以同一方式(打手板)懲罰孩子,一次孩子特意將水潑到另一小朋友身上,然後他自動走到媽媽跟前伸手叫他打,令媽媽不懂應對。理盧幼慈指,孩子看透了父母伎倆,知道最高的懲罰也只不過是打手板,就很容易會放肆。
事情嚴重程度不同,父母應有不同反應,如果孩子不小心弄濕地下,家長對他說:「我嬲你㗎!」、孩子講大話又同樣對他說:「我嬲你㗎!」獎罰不分輕重,孩子對父母的感受不清晰,就難以改善無品行為。
第4招 確立家長威嚴
理盧幼慈建議,家長指正子女時,說話要有威嚴,但不應動怒。她常常聽到家長說:「你唔好再扭計啦,好唔好?」這樣的選擇性句子,子女不會聽進耳的。
倒不如說清楚,「仔!我不准你用這種態度,你這樣不尊重我!」又如,當孩子不肯收拾玩具,不妨提出明確命令:『立即收拾玩具!』毋須解釋收拾玩具的好處,只需篤定的說出指令,然後掉頭走,孩子就會乖乖就範。她說:「誰先走、誰說最後一句話就代表誰擁大權。」家長要轉身走「擺款」,以顯示權力。
第5招 用精短的正面說話
當孩子犯錯,家長常以否定說話指正,勸告孩子不應做一些事情:「唔准/唔好……」例如:孩子不肯跟長輩打招呼,父母通常都會斥責:「唔准咁無禮貌!」
理盧幼慈指出,應以正面說話代替否定的語句,可以說「你同公公婆婆講早晨,就係有禮貌的小朋友!」。另一方面,應在孩子出現問題行為後即時指正,並以不超過25個字精簡道出原因,例如孩子在餐廳不肯坐定定吃飯,不要說「唔好郁身郁勢、跑來跑去,這樣很容易被人撞倒或撞倒侍應」這些冗長
第6招 齊齊訂立時間表
理盧幼慈建議家長與孩子一齊訂立時間表,並確切執行。遇到孩子扭計不肯依時做功課,就可以跟孩子一起去看時間表,對他說:「看,這裡沒寫哭鬧扭計的時間!現在是做功課時間!」
第7招 要孩子做家務 訓練責任感
理盧幼慈指很多家長都只要孩子應付學業,不用他們做家務,但她認為,就算家中有傭人,父母也要讓孩子分擔家務,做個負責任的孩子。家長可以解釋,讀書多用左腦,而做家務則用右腦,因此做家務是讓左腦休息的好機會。
她感嘆:認識一位大學生,由於從小的起居飲食都由家人照顧,連煎蛋也不懂,當要到海外讀書時,才開始學習最基本的生活技能。
她建議家長,自孩子三歲開始學做家務,可以訓練其自理及解難能力,如將協助準備開飯的任務交給孩子,讓他明白他對家庭的責任。若孩子能做到家長的要求,便要即時讚賞:「你能準備開飯,真有責任感!」這樣重複說明,孩子便會學懂有品行為,亦可訓練孩子解難能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