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文章分享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文章分享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5年9月19日 星期六

對自己好一點

女人要記住了:妳對自己好,就會變得更出色,在別人眼裡,就更有價值。而妳對別人付出太多,自己就會變得更薄弱,妳的利用價值完了,也就完了。所以,別老想著取悅別人,妳越在乎別人,就越卑微。只有取悅自己,並讓別人來取悅妳,才會令妳更有價值。
一輩子不長........記得,對自己好一點!

.活出妳的姿態

【 女王不敗 】
👠
當我們好好愛惜自己、把自己打扮的漂亮,自己看了開心,由內而外的快樂氛圍也會像漣漪般向外擴散。
那些我們認為真正美麗的女人,是因為她們臉上充滿自信或富有感染力的真實笑容;因為她們的穿著不是為了迎合大眾的潮流,而是說出她們是誰,她們以自己為榮。

【50 強小學】2015 年最佳小學 50 強名單

近日,有機構公布全港最具競爭力  50 強小學,現時又正值小一入學申請時間,相信一眾爸媽都十分緊張,很希望自己的小朋友入到心儀小學。
由香港專業教育出版社編制的  2015 年最佳小學  50 ,比評資料數據採集主要來自各學校發展計劃、週年報告、教育局視學報告及校外評核報告,以及該出版社針對此活動進行的全港問卷調查和各媒體、網站論壇提供的資料而成。

20150919NEWS04A


學校排名如下:
排名小學校網地區
1拔萃女小學/油尖旺區
2瑪利諾修院學校(小學部)41九龍城區
3聖保羅男女中學附屬小學/南區
4聖若瑟小學12灣仔區
5喇沙小學41九龍城區
6拔萃男書院附屬小學/九龍城區
7聖保祿學校(小學部)/灣仔區
8嘉諾撒聖瑪利學校31油尖旺區
9聖公會聖彼得小學11中西區
10九龍塘宣道小學/九龍城區
11瑪利曼小學12灣仔區
12嘉諾撒聖心學校11中西區
12聖保祿天主教小學12灣仔區
12番禺會所華仁小學12灣仔區
15天神嘉諾撒學校35九龍城區
16協恩中學附屬小學34九龍城區
17聖方濟各英文小學/深水埗區
18德望學校(小學部)/黃大仙區
19香港培正小學/九龍城區
19嘉諾撒聖心學校私立部/中西區
21九龍塘學校(小學部)/九龍城區
22軒尼詩道官立小學(上午)12灣仔區
23英華小學/深水埗區
24香港真光中學(小學部)/灣仔區
25民生書院小學/九龍城區
26聖士提反女子中學附屬小學11中西區
27軒尼詩道官立小學(下午)12灣仔區
28聖羅撒學校34九龍城區
29聖公會仁立小學65葵青區
30保良局陳守仁小學/油尖旺區
30浸信會呂明才小學91沙田區
32中華基督教會基灣小學(愛蝶灣)16東區
33嘉諾撒聖方濟各學校12灣仔區
34香港嘉諾撒學校14東區
35聖保羅書院小學/南區
36聖嘉勒小學/中西區
36馬頭涌官立小學(紅磡灣)35九龍城區
38油蔴地天主教小學(海泓道)31油尖旺區
39香港浸信會聯會小學62荃灣區
40沙田官立小學88沙田區
41中西區聖安多尼學校11中西區
41油蔴地天主教小學31油尖旺區
43浸信會沙田圍呂明才小學91沙田區
44拔萃小學41九龍城區
45保良局梁周順琴小學70屯門區
46聖公會田灣始南小學18南區
47大埔舊墟公立學校84大埔區
48培基小學91沙田區
49保良局馮晴紀念小學95西貢區
50中華基督教會基灣小學16東區
50大角嘴天主教小學(海帆道)32油尖旺區

【迷茫時,給自己8句話 】


1. 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
2. 最困難的時候,就是最接近成功的時候
3. 不為模糊不清的未來擔憂,只為清清楚楚的現在努力
4. 寬容他人對你的冒犯
5. 不要無緣無故的妒忌
6. 只為成功找方法,不為失敗找藉口
7. 不要看失去什麼,只看還擁有什麼
8. 用最放鬆的心態對待一切艱難

體諒、寬恕、包容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山高萬仞無欲則剛。 ——林則徐
寬恕一個敵人要比寬恕一個朋友容易。 ——布萊克《耶魯撒冷》
今日為大家帶來一則職場小故事
在競爭激烈的職場中,兩個業績團隊-鄭經理和陳經理的晉升總監戰,老闆下的一道戰書中是要求兩個團隊於半年中得到最好的業績及為公司策劃一個長達五年的發展計劃,勝出的團隊,經理將可成為業務總監。戰帖發來後半年,雙方競爭非常激烈,業績叮噹馬頭,未到最後也未知鹿死誰手。
半年過去,在查閱業績及聽過各方的五年計劃後,老闆決定晉升鄭經理。
鄭經理成功爭取升為業務總監,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升職後,與其競爭的對手陳經理團隊受到嚴重的打壓,將其人手由二十人縮減至十五人,對其部門進行緊縮政策,務求令陳經理的團隊消失於公司之中,對老闆就美其名為公司開源節流。
在高壓的情況下,陳經理閉關了一星期,重新審視自己及為自己的團隊制定了一個新的三年計劃,並決定專注在公司及團隊中每一樣大事小事,務求精益求精,他團隊中制度也推陳出新,三年過來默默耕耘地比每個員工都要勤力,奔波勞碌。團隊員工每個都很尊敬且歸心於他,下屬們也盡其最大的努力去以行動和業績給予支持。三年後,其只有十人的團隊終於打倒了鄭總監三十五人的團隊,得到公司最佳業績團隊獎。
老闆對陳經理刮目相看,決定跟陳經理進行一次單獨面談。面談後的第二天,老闆將陳經理升為正業務總監,而將鄭總監降為副業務總監,當下鄭總監的下部小高笑著說,這回有戲好看了。
陳總監於兩團隊合併之後,開了一個會議,會議內容主要是他的目標、理念及方向,希望大家目標一致,攜手努力達標。但怒火中燒的鄭副總監會議其間衝進了老闆房間,拿出一疊文件,訴說陳總監的不是,要求老闆將其撤職。
怎料老闆說:好吧,我會跟陳總監了解事情,你就先回去開會!
於陳總監與老闆面談的後一天,公司發了一封信函通知各員工,內容是將鄭副總監的職位降至經理。
於陳總監與老闆的面談中,老闆問他:你會怎樣處理?陳總監輕鬆的回答:我不想公司失去一個有才之人。只是要跟他再進行深入溝通交流,心態變了,對團隊一定是最好的選擇。老闆再問:他已不是第一次犯你了,你還能寬恕他?陳總監回答:當初是我疏忽,導致計劃外流,是我自己應負的責任。但鄭也能貫徹執行,也應該欣賞他。老闆說:幸好你犯了錯,於這三年中你已經制定出一個更完善,內容更務實可行的計劃。三年後,我可以退休了!
後語
這個故事看到人性的一面,在別人忘恩負義之後,仍有饒恕的心,
這是第二次的饒恕,也是一種更偉大的情操。
寬容不僅需要“海量”,更是一種修養促成的智慧
在你的心裡,有著那麼緊刺痛你的一根針嗎?在這個故事中,你又看到了什麼?

2015年7月4日 星期六

畢業典禮

以5個優異成績獎項及1個品學兼優獎為小學生涯劃上完滿句號。

你為你人生付出的努力媽媽、爸爸都看到。

並且也得老師們的認同。

恭喜和多謝Dino !

Dino  未來會有更多挑戰,希望你記得今天的成績是往日的努力;每日一小步,必會找到理想;為未來添上更多色彩。

體院與林大輝中學合作 設全職運動員高中課程

hksi_lamtaifei_150703_1
為支持在「夥伴學校計劃」下將就讀於林大輝中學的年青運動員,政府、體院及林大輝中學的代表擔任合作備忘錄的簽署人及見證人。
【體路專訊】為進一步推動精英運動員的全人發展及對「雙軌發展」的支援,香港體育學院(體院)與林大輝中學今日簽署合作備忘錄,共同為年青運動員提供可融合全職訓練及極具彈性的學習課程,讓他們一方面投身全職精英體育培訓,同時繼續高中學業。
hksi_lamtaifei_150703_3
合作備忘錄由體院院長李翠莎博士BBS(前排左)和林大輝中學校長黃廣威先 生(前排右)簽署,並由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先生GBS JP(後排右四)、體 院董事馮馬潔嫻女士BBS JP(後排左三)、林大輝中學校監林大輝博士SBS JP(後排右三)、林大輝中學副校監范錦平先生BBS JP(後排右二)、林大輝 中學校董鍾伯光教授(後排右一)、體院壁球總教練蔡玉坤先生MH(後排左 二)及壁球運動員林溢庭(後排左一)共同見證。
馮馬潔嫻女士在致辭時表示:「衷心感謝林大輝中學與體院合作,使這個度身訂造的學習課程得以成功落實,從而加強我們對運動員全人發展的支援。我們有信心藉著今天雙方開展的緊密合作,除了可以幫助年青運動員盡展潛能外,更可以為香港培育出新一代的世界級冠軍運動員,創造更多令人鼓舞和歷史佳績!」
林大輝博士亦說:「林大輝中學十分歡迎是次與體院的合作。自創校至今,林大輝中學都非常重視體育發展,在校園內積極推動體育普及化、精英化和盛事化,引發同學對各項運動的興趣。這些年間,我們於校內建立了濃厚的體育氣氛之餘,更培育了不少在大型國際比賽中取得佳績的精英運動員學生,包括單車世界冠軍郭灝霆,和亞運劍擊獎牌得主歐倩瑩、崔浩然等等。踏入創校的第二個十年,我們希望透過與體院更緊密合作,積極配合學生運動員的學習需要,並按照他們每一位的興趣和能力,制定最合適的課程,讓他們在體育訓練和學習中取得平衡,從而在比賽中全力以赴,為香港帶來更多榮譽。」
在簽署儀式後,分別來自體育及教育界的嘉賓也參與分享。黃廣威校長表示,林大輝中學的使命就是要把不同領域包括運動的知識融入本地教育,藉此培養出未來的社會領袖或運動專才。因此,他們非常高興今次能夠向前邁進重要的一步,為本地具天賦的運動員提供一個度身訂造的課程,讓他們可全情投入追求體育成就的時候,毋須放棄學業。
hksi_lamtaifei_150703_2
林大輝中學校長黃廣威先生(左二)、體院壁球總教練蔡玉坤先生MH(右一)、
壁球運動員林溢庭(右二)及劍撃運動員崔浩然(左三)在典禮上分享了就這次合作的意見。
蔡玉坤總教練、壁球運動員林溢庭及劍撃運動員崔浩然亦就計劃分享他們的意見。蔡教練認同林大輝中學把運動融於學術的理念,並說:「一位具天賦的運動員必須經過長年累月投身全職訓練,才能達到頂峰及踏上世界級水平。深信是次合作計劃可以鼓勵年青運動員盡早投身全職精英訓練,有助更多新血加入精英體育行列。」而林溢庭及崔浩然總結分享時,亦鼓勵年青運動員隨著教育支援進一步加強,要好好把握良機,在堅持學業的同時,勇敢追求在運動場上的夢想。
體院與林大輝中學透過是次合作備忘錄,將於二零一五/一六學年起,為全職年青運動員制定極具彈性的個人學習模式。林大輝中學將為運動員學生開設特別班,度身訂造中四至中六程度的課程及上課時間,以配合他們密集的訓練和比賽日程。同時,合作計劃涵蓋了一系列措施,例如延長修讀年期、提供課堂以外的補習、學習諮詢及網上學習平台。雙方並將會定期進行檢討,評估個別學生運動員的進度及需要,以及整體合作的運作模式。
資料來源:香港體育學院

試問生活何嘗不曾充滿挑戰呢?

包圍着我的總是無盡的功課作業;繁瑣的工作;複雜的人事關係;工作上的舟車勞顿;家人的生话壓力烦惱事和沉重的经濟負擔。試問生话何嘗不曾充滿挑戰呢?但作為父母,如能换個角度,把面對的困難變作平常事,甚至是享受,再向子女進行言教身教,自能提升孩子的心理素質和抗逆力,最後親子也能養成積極的人生觀呢!

感謝信

驀然回首,一轉眼孩子的六年小學生涯即將結束。在此,特向六年來含辛茹苦、關心、教導過孩子的所有老師、社工和校長表示最衷心的感謝!真誠的感謝您們六年來為孩子所付出的一切。

六年前,天真無知的孩子走進了校園,是您們在這六年的歲月裡辛勤的教育和關愛,讓孩子從天真走向成熟,從無知走向理智,從淺薄走向充實。

每當我看到孩子的知識和人生經歷一天天豐富起來的時候,首先想到的就是您們功不可沒功勞!

多謝您們讓Dino在一個健康快樂的校園環境中學習成長著;教導他耐風霜雨打:

「不經一番寒澈骨,焉得梅花樸鼻香」




2015年6月17日 星期三

娜塔莉波曼2015年哈佛大學畢業典禮演講

2011年演出電影《黑天鵝》(Black Swan)裡的人格分裂的

芭蕾舞者,勇奪第83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的娜塔莉波曼,今

年也以校友身分重返母校哈佛大學擔任畢業典禮演說嘉賓。


頂著明星光環進入哈佛大學的娜塔莉波曼曾有「冒牌者症候

群」,自覺是因名氣而被錄取。她自承,有時候「不自信」與

「缺乏經驗」,會使自己去迎合他人的期待、標準或價值,但

年輕人應該好好利用「缺乏經驗」的優勢,拋開「事情應該怎

麼做」的束縛之路,走一條由你自己決定理由的路。


-

2015年6月14日 星期日

畢業季到了~6步驟 和孩子談生涯抉擇


調查發現,年輕人選擇職業時,最容易受父母影響,卻很少有資源協助父母在孩子生涯選擇過程中,扮演好角色。父母在思考幫助孩子選擇生涯時,可以先行思考以下六個步驟:
1. 父母的認知:這是孩子的生涯,不是你人生的第二次機會。 
2. 讓孩子從小就學習做決定,強化做決定的能力。
3. 孩子小學、中學時,帶孩子分享你和其他人的就業歷程。
4. 「只要活得快樂就好,人生想做什麼都無妨」?錯!
5. 告訴孩子:夢想當然重要,但成功還是來自努力和企圖心。
6. 耐心點,孩子總會有嘗試和犯錯的過程。

同場加映﹕升中Gap Year 我要真假期

【明報專訊】游水、非洲鼓、唱歌、朗誦、中英數,天生頭髮有點曲的小子,早幾天小一派位獲派喇沙後,坐在媽媽身旁,眼仔碌碌,似懂非懂地聽着媽媽對傳媒鏡頭說這年來安排給他的課外活動如何多籮籮。這個年代的孩子,從幼稚園開始忙,升上小學,更忙,忙着消滅堆積如山的功課,忙着操坐底10年的past paper。操paper?沒錯,這不再是中學生考公開試前的痛苦,經歷的年紀,活生生推前10幾年,連帶聖誕假暑假都被剝奪——「剛有個朋友告訴我,她小四的女兒,復活節天天回學校補課!」與考評局通識科課程委員會主席兼中大社會學系教授趙永佳Stephen育有3子的何美儀Doreen,這年與來年升中的幼子到心儀中學面試,面試後,第一句跟丈夫說的話是﹕「不行了,先讓阿仔gap year一年吧。」Stephen知道兒子壓力太大,硬谷看來只會適得其反,贊成Doreen的建議。他起初以為這是趙家才遇到的private trouble(個人煩惱),沒想到身邊不少家長朋友不單認同,甚至想自己的孩子也來一個gap year。這原來是一個public issue、眾人關心的公共議題。
大開眼界的面試
「我一開口話搞gap year,已有幾個媽媽打電話來說想參加,然後說到自己的孩子升上中一後,3個月就不肯上學,天天留在家。」Gap year,香港傳媒大多翻譯為「空檔年」,台灣則譯成「休耕年」,聽說是1990年代先由英國開始的風氣,因為大學入學試在9月,通過後還有9個月才正式入學,所以準大學生都趁這年探索世界、思考人生。時至今日,不少外國年輕人在大學畢業後又或是工作幾年後給自己一個gap year。不過,這在香港並不盛行,工作履歷表上空白的一年會被質疑等同浪費人生,自主性更低的學生哥就更加難談gap year。「為什麼大學生可以gap year、高中生可以gap year,升中生不可以?為什麼外國可以,香港就要叫做曠課?」Stephen說,他想讓兒子在升中前有個gap year,是因為在尋覓中學的過程中,才知道現在學校對學生的要求這樣高,兒子根本未準備升上中學,「難道我要他重讀小六?」
趙氏夫婦倆這年帶着兒子找學校,在面試時大開眼界。面試的環境設定是這樣的﹕一張大桌,8個小六生(Doreen強調「只是11歲人仔」),後面坐着16個家長,面對着3個負責面試的老師,題目是要從黃金寶、成龍、李嘉誠3人中選出一個香港旅遊大使。「我個仔,鬼仔來的,黃金寶唔識,碧咸就識。老師問,有沒有誰不知道誰是黃金寶?全場只有他舉手。再問,成龍呢?他又舉手。」我笑說他好誠實好可愛,Doreen沒好氣﹕「好可愛是吧?但可愛是生存唔到的。」「第一個發言的,是個男同學,我扮給你看﹕各位,我個人認為呢,成龍先生係比較合適,原因有3個……」我想起,這種討論的考試模式,在我中五會考口試才出現,怎麼現在給推前了整整5年?Stephen扮第二個發言的同學﹕「我都好贊成頭先位同學的講法,不過,我就覺得……」我目瞪口呆,這些成人般的口吻對答,原來小六學生個個都曉。「他們操慣的,真的開眼界。真係有人做到喎,你吹咩?」
被追着跑的生活
在主流裏,人人都是依循這條公式往上游,哪管學的是否合理是否太多,考好成績升上大學就是硬道理,但因為整個教育制度裏的目標過於單一,跟不上的、不想跟的,其實大有人在,可是沒有第二條路——唯一的alternative,是國際學校,但這根本不是選擇吧,除了對於少數中產家庭來說。Stephen常說,自己的幼子,本來活潑的肥仔,好多嘴,直至小三都是如此。小四那一年經歷的,兒子到現在還有後遺症。「他日日一見到學校就喊。」Stephen話音未落,Doreen就急忙澄清﹕「係未見到學校、還有5分鐘到學校,他就跟我說﹕『唔得喇媽咪,我好頭痛。』我駕着車,對他說﹕『頂住啦阿仔,頂住。』每天入到學校,第一堂,一定在醫療室度過,他根本入不了課室,他真的痛到面青唇白,真的嘔給你看。可以怎辦?」她試過跟老師說,這樣下去不行,功課太多,壓力太大,兒子焦慮抑鬱,「老師怎答我?『趙太,是有很多壓力的,你不要逃避,你要和兒子一起面對壓力。他現在才四年級,五六年級呈分試,更大壓力。你要加油呀趙太!」除此以外,小六生還要面對兩個公開試,TSA(全港性系統評估)和Pre-S1( 中一入學前香港學科測驗)。荒謬的是,除了呈分試,其餘兩個本該不會讓學生添壓力,無論成績怎樣,學生升班升中都不受影響,可是學校為了爭排名,施壓於老師,老師就轉嫁給學生。她以為是自己的兒子散漫,可是幾晚偷看兒子做功課,他一直又寫又擦,沒有停過手,直至晚上10時。「不止是他頂不住,我也頂不住了,他由早上上學至睡覺前,除了吃飯的一小時,沒停過!」他們一直為兒子找強調照顧學生、不求成績的好學校,到頭來還是被求分數,學生的身心是否健康,學校並不關心。
擺脫機械式學習
於是,在兒子升中前的暑假,Doreen和Stephen、與幾個志同道合的爸爸媽媽決定讓兒子gap一年,他們的想法是希望孩子在進入另一個競爭環境之前,先裝備好自己,而這些能力其實一直沒機會沒空間學習、建立。「我們的目標是能夠湊夠12個小朋友,一同gap year,這一年,不瘋狂補課做功課,我們是否可以給他們另類的學習模式呢?着重建立品格、自信,讓他們真正開眼界,而不是着重分數、作文作到幾多個字。」教過中學和專上學院英語課程15年、現在是「教育大同」督導委員會之一的Doreen,對這一年的規劃已有了構思——一年策劃3至4個主題,例如『平等』,每個主題會設計不同活動、任務讓他們從體驗中學習,然後活動過後,孩子需要做分享、課後筆記,孩子要自己解難、找答案、與人對話、相處,當中訓練的,是自信、合作、溝通、創意等等,「要他們捱得。捱得好緊要,他捱得的話,往後好多嘢都得」。另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就是閱讀。「有個家長跟我說,幼稚園時,講故事沒問題,上了小學真的沒時間,做功課都做到10點了,還談什麼閱讀?而小學的語文課,是要小朋友操練寫memo、email,他們覺得語文是工具。」主流學校的學生生活,就是不停追趕,「學校常要學生做project,說是要培養學生與人合作的技能,但只給兩星期去完成。上堂沒時間給你做project,落堂人人要補課補習,最後討論了project的框架,分成part A、B、C、D,一人做一part,合併起來就叫做交功課。這叫做project嗎?連嗌交的時間都無。」Gap year裏計劃的體驗方法,其實是受坊間機構的課程啟發,Doreen說兒子參加了一年課程,每逢長假期就去行山、露營,農曆新年時,就到深水埗過了3日2夜,幫明哥派飯、試學婆婆執紙皮,「沒有人教你怎樣執紙皮的,去哪裏執?用什麼束起?他們就自己問婆婆。然後他們要籌錢買物資幫助整條街的露宿者,不夠錢,要慳住用,四出格價才知道原來現在還有兩蚊一個雞尾包!最大問題是買什麼給露宿者,他們買了蘋果,但居然免費也無人要。導師叫他們問露宿者為什麼不要——原來他們無牙,要吃軟的,只要橙,只要柑。」過程中,他們遇到的問題五花八門,導師大多不會幫忙解決,但最重要的,是事後要跟孩子檢討、解說,而這在主流學校中也是難以做到的。「忘記做功課,就欠一罰十,罰沒有小息,又或者狂罵。不是不能罵,就像我帶他們踢波,教練一樣罵,但罵完一定要解釋,孩子要知道自己衰乜。學校的問題是,課程太急太趕,老師要顧這麼多學生,即使多有愛心,做得幾多輔導?駐校社工門外排晒隊,全要加班工作,最後還不是請班主任先處理,處理不來才轉介社工。」
有另一條出路嗎?
Stephen說,有時他與Doreen也會問自己,是否對孩子的要求太寬,自己的做法是否很怪,但見身邊的家長,同樣在找出路。「在我們的年代,上到大學的人,的確大部分都不用擔心了。」但在中大這麼多年,他常見到自己的學生,幾經辛苦上了大學,卻大部分都像沒有了靈魂,沒有目標沒有方向,「中大的學生,是全香港Top 5%至6%的學生喎,他們都是循這條路捱上來的,捱來做乜呢?代價是否太大呢?有沒有辦法走另一條路,都可以入到嚟呢?」
可是,從主流學校看到問題、想走另一條路的家長,事實上沒什麼選擇。Stephen說,當年教育改革的初衷,是嘗試發展多元,不少直資學校最初也強調不同特色,但除了通識教育算是有點突破,最後整個教育制度還是逐步打回原形,競爭甚至比舊時更激烈。「其中一個問題,是大學學額太少,無論下面怎改,最終還是要爭入18%的大學學位。往時還有職業先修,現在無晒,雖然梁振英話搞職業教育,但當整個新高中已變成咁,也沒什麼幫助。」
教育制度過於單一,很多家長都在面對類似的處境,「大家都覺得好慘,大家都在搵出路,分別只在於你覺得條出路在哪。有些人認為出路是早點去補習班排隊,我們則想找一些不同的方法給小朋友。」他們覺得,香港的公民社會真的開始出現,真的進入全民覺醒的年代,「不止是要真普選,大家都在不同領域思考,香港究竟要什麼呢?家長也一樣,教育也一樣」。他們這些年來在家長圈子裏,看到的是社會裏的能量很強,很多組織都在做關於教育的事,都是想在教育制度中做到一些改變。Stephen說,他不是想要說服人跟他走他的路,事關這牽涉很多風險,「一個孩子的成長,本來就是一個風險,從來無法預計得到,我們每一個家庭都要做決定。不去考band 1學校,有它的風險;我繼續催谷兒子,也是一個風險。」他們想要做的,是推動覺醒,即使不是要改變整個制度,也該讓家長想想,自己在家又可以做什麼?Doreen說曾經在學校外接兒子放學時,與一些基層媽媽談過,「她們覺得功課多沒問題,甚至愈多愈好,這樣兒子可以少一點時間打機!但她們沒意識到,這樣其實也在損害兒子的成長」。家長至少要知道,孩子如何教育,是應該有選擇的。「這只是選擇的問題,你想當怪獸家長呢,抑或做我們這種另類怪獸?哈哈,我們可能都很古怪的。」
Stephen和Doreen發起的gap year仍在招生。有興趣知道更多詳情的家長,可參加6月尾「教育大同」的周年會議。
「教育大同論壇2015﹕我要真假期」
日期﹕6月27日(中文大學鄭裕彤樓)
6月28日(香港兆基創意書院)
對象﹕學前、小學及初中家長、校長
門票﹕160元起
Home schooling犯法嗎?
知道Stephen和Doreen替升中的兒子搞一年gap year,第一個反應是,香港有12年強迫教育,不上學一年,這犯法不犯法呀?「這一年,我們當是home schooling(在家自學)。」在香港,大概有近百個家庭home schooling,但為什麼沒太多人知道在主流學校以外,原來還有這個選擇?「曾經有家長直接問教育局,當時教局的答法是,home schooling從來都是灰色地帶。政府可以告家長,但告不告得入,就得看情况。」他們說,以往告得入的案件,是因為當時的教育署認為那個家庭沒有為孩子提供應有的教育。「教育當局一度是混亂的,起初家長可以填表申請,還有表格的,但後來抽起了,沒有了申請這回事,變成登記制,登記在哪個類別?曠課組,而曠課不是犯法的。登記後,他們會派一個教育官定期探訪你家,家長要提供證據。若他們認為學童有接受與正規教育相等的教育,就容許你這樣做」。
Doreen說,起初登記冊上,大部分是外籍人士,不過她估計,其實也有港人家長在做,只不過不敢登記。去年才成立的「教育大同」,邀請外地的教育工作者來港分享,家長知道在主流以外,原來還有民主學校、在家自學等方法,開始愈來愈多人談home schooling。
「教育大同」就是由3個在家教孩子的家長發起,其中一人是《我的孩子學的不一樣》作者張惠侶。今年,Doreen和另外一些家長分別寫了兩本書,《我們都是在家自學的》、《開燈吧!與孩子共踏英語路》,將在周年大會上為「教育大同」籌款出售。
文__陳嘉文
圖__受訪者提供
編輯/葉雨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