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別於一般國際學校,香港李寶椿聯合世界書院(Li Po Chun United World College of Hong Kong,下稱李寶椿)於1992年誕生,兩年後獲批成為直資學校,迄今仍是本港唯一拿着兩張「身份證」的直資國際學校,一直是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IB課程)的龍頭中學,全校只有兩級,學生近二百六十人。
上任三年的艾德華校長(Arnett Edwards),雖然手執「龍頭棍」,但烈日當空依舊順過「順德人」,訪問全程無架子,不太習慣面對鏡頭卻肯全力配合攝影師的要求擺甫士。說到教學理念,一身便裝的艾德華校長說:「學生入來後,慢慢學會用另一角度看世界,世界是怎樣,不應由學校告訴他們,而是由他們自己探索出來。」
二戰之後,百廢待興,聯合世界書院(United World College,下稱UWC)於1962年誕生,隨後開枝散葉,現時在全球各地開辦了十四間分校,香港李寶椿聯合世界書院創校時獲查理斯王子主持揭幕儀式,兩年前慶祝二十周年校慶,1994年申請為直資學校。2011年上任的艾德華校長簡介學校背景:「UWC是由德國人Kurt Hahn創辦,他相信不同背景的年輕人相聚起來,有助解決不同地區的衝突,建立可持續發展的未來世界,而李寶椿的學生則來自約八十個國家,巴西、阿根廷甚至一些戰亂地區。」
學校選址在烏溪沙白石,背靠馬鞍山郊野公園,初期缺乏交通配套,如今距離港鐵烏溪沙站約五分鐘路程,附近都是豪宅。李寶椿雖是普遍港人眼中的貴族學校,惟絕非只收「貴族」學生,艾德華校長強調:「本地及海外學生也可申請獎學金支援,所以這兒的學生不一定是家境富裕。」校方會向家境一般的學生提供獎學金及學費減免,現時約八成學生獲得不同形式的獎學金,像上學年就有十一名本地生獲得全數資助。
服務社區
李寶椿全部學生由收生委員會甄選,當中約四成本地生,在寄宿分配上規定,同房的四名學生中必須由兩名海外生和兩名本地生組成,藉此讓他們從日常生活互相了解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文化。艾德華校長再說:「同學要服務校園和社區,例如去深水埗幫助有需要的人。」除了學生電腦系統及校報,連校園的小賣部也由學生負責,「每年我校設有中國周,讓學生到內地教授英文,還有專題周,學生必須參與其中,比如去柬埔寨協助興建學校,舊生也有份參與這項目,讓學生自己去改變世界。」
本報曾訪問過李寶椿的舊生Gabriel和Stephanie,正是項目的參與者,兩人參與的本港義工組織Little Dream,在柬埔寨的貧窮村莊建學校,整個項目全部由八十後熱血青年執行。
李寶椿有不少知名校友,如渣打銀行行政總裁Peter Sands、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王光亞、女藝人莫文蔚等;2013年,該校更出了一位IB狀元Heidi,獲四十五分滿分驕人佳績,考入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建築系。
UWC絕非工廠式製造醫生和律師,出產的校友遍布全球,在各行各業發光發亮,印證校方的辦學理念能夠造福世界。
艾德華校長笑言:「人皆有才,我們的任務是把學生最好的一面發揮出來,當然學生來自不同背景,總會產生文化衝擊,但他們要學懂尊重其他國家的文化,因此每個學生都有不同需要,而非單單把他們歸類為海外學生或香港學生。」
艾德華校長對香港絕不陌生,十六年前已由英國來港,過往曾任職兩間國際學校,「當父母把孩子送來李寶椿就讀,同時已把『信任』一併交給我們,並全力支持校方的教育模式,校方也極尊重他們的信任。」
校舍內的牆上掛起了巨型中英對照海報,那是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校長舉例說明:「許多本地家長會打開大門,讓孤伶伶在港的海外生到訪,感受一下家庭溫暖,因他們的父母通常都不住在香港。」
「一間理想的學校是需要擁有非常清晰的辦學理念,我為我校的偉大理念而感到自豪,讓同學能夠自我挑戰、與社區保持密切關係;同時,所有全職老師都與家人一起住進宿舍,與二百多名學生一起形成一個小社區;除此之外,我們也是在培養全能的學生,而非單單製造漂亮的成績表。」艾德華校長說時雙眼閃閃發光。
校內設施除宿舍外,設有實驗室、圖書館等基本設施,另有泳池、網球場及籃球場,但沒有林林總總的「特別室」浪費資源。
轉化經驗
仍未放下教鞭的艾德華校長,作風低調,見記者時穿上UWC的T恤,對個人經歷,總是蜻蜓點水,輕輕帶過,「為何入行?我喜歡與年輕人相處的感覺,做老師有一種推動力使我向前,我做校長之餘,仍在教書。我認為校長不能遠離年輕人,故此也繼續走入班房教學。」訪問前一日,校長才邀請十五名學生到家中聚餐,「我們一起談論學校的發展,未來如何做得更好。」
「教學生涯的難忘,未必可以用一兩件事來總結,當你見到年輕人的成長和改變,那就是最好的回報。」
今年3月李寶椿的一齣舞台劇,使艾德華校長刻骨銘心,「十二名學生要做一個以在港難民為主題的話劇,星期一去到重慶大廈,認識和了解難民,星期五便要表演,那十二名學生從未試過演出舞台劇,但卻能用心地演出一套扣人心弦的舞台劇,為難民吶喊,令人感動,這就是教育的力量。」
談到李寶椿學生與一般本地中學生的不同時,校長解釋:「正如我接觸到的畢業生或世界各地畢業的校友,他們在UWC能獲得不一樣的人生經歷,我們常用轉化(transformational)來形容UWC的教學。」
李寶椿的學生要在全才活動即社區服務、校園服務、藝術及運動中各選其一;運動項目除一般的游泳、足球、排球外,也可學習風帆、獨木舟等,「同學入來後,必須學會離開舒適地帶(comfort zone),經歷種種挑戰,從另一個視點去觀察世界,這就是所謂的轉化經驗(transformational experience)。」
外型俊朗的艾德華校長再補充:「UWC的理念和價值是,讓學生從親身體驗中學習,由他們自己去第一身經歷,總比在課堂中學得更多,這是學習過程的重要部分。這兒的學生全部需要修讀IB課程,同學之間能夠互相推動,擴闊更多視野,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和室友共處,討論世界議題和宗教信仰,他們才可看到更多不同東西。」
這不就是中國人常說的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嗎?為何中國古已有之的學習概念,香港傳統中學沒做到,卻在國際學校發揚光大?
撰文︰潘天惠
攝影︰郭錫榮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