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這塊彈丸之地,環保團體批評政府失職,令空氣質素不斷惡化,政府卻反指大企業才是污染源頭;在國際舞台,先進國家則與發展中國家互相推卸責任。將環保掛在口邊,實際行動欠奉,最後受害的又是誰?
Q:空氣質素惡化,對港人生活質素有何影響?
A:空氣污染會令市民健康惡化,間接導致生產力降低,增加政府公營醫療系統的負擔,同時增加政府在處理環保問題方面的成本開支,對經濟有負面影響。此外,部分海外專才亦可能因空氣質素問題拒絕來港發展。
Q:環保團體指環保政策停滯不前,責在政府,你是否同意?
A:其實每人都要負責任。香港的環保標準沒有與時並進,仍停留在西歐國家七、八十年代的水平,部分標準甚至不及內地水平,這是港府責任。四、五十歲以上的香港人,由於當年欠缺環保教育,其環保觀念並不清晰,亦凸顯政府宣傳不足的問題。亞洲人相對重視物質,收入增加後常追求生活享受,與環保觀念背道而馳。
Q:相比歐美地區,香港社會的環保意識相對薄弱,原因何在?
A:香港由工業城市發展成以金融、服務業為主的社會,只是最近二、三十年的事,西方早於五、六十年前,甚至一個世紀前已完成這個轉變,兩者存在時間差。本港經濟在近代才進入高度發展階段,其中一個特色是高度消費;直至八十年代後,人均收入顯著改善,政府才開始重視環保問題,是社會發展的速度有差異所致。
延伸思考
1.環境污染問題可說是經濟過度發展的副產品,兩者應如何取得平衡?
A.西方先進國家正提倡「可持續發展」概念,涵蓋三個範疇:在經濟發展方面倡議「綠色GDP結算」,在計算人均生產總值(GDP)增長的過程中,要減去因經濟增長而破壞環境所增加的成本;在追求社會進步的同時,應一併改善居住環境,例如增加人均綠化空間等;同時要減少污染,保護環境,這已成為先進國家的共識。
2.面對全球氣候變化,國際間的合作可否解決問題?
A.京都議定書、哥本哈根宣言,都是國際間嘗試解決氣候問題的例子。目前世界大致分成兩極,其中一方是已發展國家,他們是污染環境的元兇,在過去一百年都沒有重視環保,種下惡果,現時卻將污染責任推給發展中國家,他們自己亦因財困而無力應對問題。另一方則是發展中國家,若他們的人均生產總值並未達到每年一萬一千美元的「臨界點」,亦沒有能力推行環保,最後變成雙方互相推卸責任的困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