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才子紀曉嵐所著的《閱微草堂筆記》記載,當年假貨橫行,曾於趕考時買了幾支蠟燭回家,豈料怎也點不着,細看之下才發現是泥做,外面塗上一層羊脂掩人耳目。世風日下,人心不古,我們以為純樸舊社會造假者少,謬論是也,今天就連幾塊錢一個的新奇士橙也有假貨,更遑論無價至寶真普選。
普選要真,諮詢務必要真,但真諮詢考驗膽識與遠見,缺一不行。沙田蘇浙公學校長陳漢齡在位逾十年,一直推行真諮詢的校政答問大會,和顏納諫,絕不簡單。與學生談校政如履薄冰,吃力不討好,陳校長談笑大噱:「同學梗係想多放假,少考試,怎樣收窄雙方的分歧才是學問。」政府各部門高官,不妨聽聽陳校長的諮詢心經。
創校三十六年的沙田蘇浙公學,曾獲關愛校園獎,自必有因,原來港府有施政答問大會,他們有校政答問大會,達至雙向溝通,「這是學生會提出的,坦白講,開頭我們也感到壓力,頭一年的問題帶有攻擊性,例如一兩個極端意見覆蓋了主流多數。」香港人不再噤若寒蟬,弱勢政府一方面鼓勵人民盡訴心中情,一方面怕人民「口舌之均,噡唯則節」,以矛擊盾,惟陳校長堅持納諫如流,「學生會做問卷調查,收集意見,整理數據,所有問題都有民意基礎。」
校政答問大會,由陳校長與兩名副校長回答最多人關心的議題,同設即場提問環節,既考口才,又要急才,「同學肯定想假期多一些,測驗少一些,還能列舉例子說明哪些學校有的假期,我們沒有,此時台下學生一定會鼓掌、起哄,假如我們不採納他們的意見,又會說我們是假民主。」
陳校長承認當初左右做人難,但強調這是尋找共識的必經階段,「我們亦會列舉一些我們有其他學校沒有的假期,解釋給同學聽,香港已是全世界假期最多的地方,再放假多點,周末便要增加補課,一步步拉近對立點,讓學生了解追求民主的過程。」
辦校內答問大會
只說不做,難得民心,陳校長真的會聽取民意, 曾因答問大會而改變校政,「以假期為例,最終的折衷方案是,考試頭四日同學上午考完試,繼續上課到中午飯時間,下午便可休假溫習,但第五日便沒有半日假,因已考完全部科目,不能以溫書為藉口。」校方進行真諮詢,學生自然肯吐心聲,從實踐中學習民意、提案、妥協、共識等民主幾部曲。
「好幾年前,我校已決定每星期舉行時事討論,像《城市論壇》那樣全校談社會hot topic,殊不知發展下來就是今日的通識。」沙田蘇浙每每走快人一步,共有十名通識碩士團隊坐鎮,陳校長解釋議事論政乃全校必修科,「論壇之後,學生要寫報告上載到網頁,讓全校查閱;除此之外,全校老師不管是否教通識,都要定期討論時事,例如議員拉布、釣魚台等。」
走在時代尖端常被視為異類,沙田蘇浙曾因「煲冬瓜」而陷入兩難局面,陳校長細說由來:「我校創校時已用兩文三語,但當時未回歸,港人不太重視普通話,甚至認為像阿燦,所以有些家長不認同,不想把孩子送入來,使普通話一度成為負累,幸而辦學團體一直堅持下去。」風水輪流轉,國際大都會已徹底被「普」世語境重重包圍,現代父母想小孩早早「煲冬瓜」,愈早捲舌代表日後回國發展愈具優勢,「自從中國經濟起飛,香港回歸,打工仔多少要同普通話打交道,即使去到美國工作,接訂單時也要說,這是無可避免的。」陳校長借學校說出社會巨輪的變化。
自從新高中加入了OLE(其他學習經歷)後,很多學校舉辦遊學團,陳校長自豪表示沙田蘇浙經驗豐富,適應無難度,「我們二十幾年前已辦遊學團,教學生飲水思源,返『家鄉』江蘇和浙江,與兩省的姐妹學校交流,例如上海最好的上海中學。」沙田蘇浙每年至少有五個團,兩岸三地乃指定地點,外國則往英美澳紐,且個別遊學團做到人人有份,永不落空。
「同鄉會資助我們一整級去廣東省,偏遠落後的村校,給初中生扮演小老師,四人一組去小學教英文。」學生回港之後,懂得惜福之餘,更能設身處地為他人着想。「他們會帶毛公仔過去,即場畫畫裝飾班房,落手落腳安裝書架,港孩在家中大都不懂裝配家具,那份成功感是平日在家中沒有的。」
讓學生做小老師
每人一生中都要扮演不同角色,讓學生盡早「入戲」,陳校長說小老師經歷對青少年的成長百利而無一害,「不是你講得天花龍鳳,也要當地小學生能夠聽得懂,他們教完學生才明白,教師不易做,上課時便留心得多。」陳校長想一想補充:「看中國落後一面,也看現代化一面,所以學生也會參觀現代化企業,如去本田車廠看一分鐘製一輛車,避免學生以偏概全,不想被人說是洗腦旅行。」
遊學團不只遊山玩水,陳校長反覆強調「反思」的重要:「我們不容許在車上聽歌,學生在外地一樣是上堂,乘車期間每位同學必須輪流發表兩分鐘演說,內容不能重複,題目自選,我們叫happy hour。」繼車上演說後,全級集結吃晚飯時,每一班會派出代表滙報當日精華,「因每一班的目的地不同,例如A班去娃哈哈,B班去車廠,報告完畢後,我們即場投票給表現最佳的同學,當然,大家不能投給自己的一班的代表,這是體現民主的行動。」回港後同學再製作powerpoint,佳作於全校前播放一次,之後再推出文集,經歷多層次反思,學生從中練習聽說讀寫,真的不是大眾踩單車郊野上般簡單。
沙田蘇浙曾獲政府頒發「傑出學校獎」,校方重視一生一體一藝一服務,集狂舞派與狂武派於一身——所有同學要選學中西舞蹈各一,每年要學一套中國武術,還要每人學一種樂器,果真是能武也能舞,陳校長說:「步操可訓練紀律性,我們由退休警員帶領步操,曾連續十一年成為全港步操冠軍。」
能文能武(舞)的沙田蘇浙,九成五以上學生升讀大專,大學率達七成以上,「我們的拔尖保底班特別多,總共五十多班,因我校重視成績排在中間那批學生,但人手所限惟有周六請校友回校免費授課,其他學校像啞鈴一樣,只顧兩個極端。我校從來沒有精英班,學生平均分布在每一班,班班都是精英。」
陳校長上任後致力提升師資質素,「普通話考獲三級不足以教書,難道要老師的發音給學生取笑?一級甲等的普通話老師全港只有十幾個,我們就有幾個,其他學校不夠老師推行全校普通話教學,但我校在中史、中國文學和中文都用普通話授課。」都說陳校長重視師資,沙田蘇浙提出同儕觀課和共同備課,前者是由校長、科主任、同科老師、中大講師以至非同科老師,齊齊列席再作出評核,讓老師反思個人教學方法;後者則是協作教學,資源共享。
遺腹子惡補英文
沙田蘇浙的校訓是「整齊嚴肅」,宗旨是「永不放棄,自強不息」,陳校長小時經歷,本身就是教材。「親生爸爸在我出世前就被綁匪撕票,加上文化大革命,媽媽後來帶我離開潮州;來港時,我已讀小學,英文明顯追不上,媽媽小學畢業,教不了我。」
「讀到小學五年班,仍數不到二十六個英文字母。」陳校長提到啟蒙老師時,滿臉感激,「當時英文老師李美娟,發覺我其他科沒問題,唯獨英文大落後,於是下課後為我補課,還一起備課,先查好生字,上課時就能更留心。我在學期尾考到前幾名,順利考入英中,實在特別感激她的無私幫助。」
「老師就是靈魂工程師,能改變學生的人生,之後我在教育學院考獲優異獎,逐漸覺得自己也可入教育行業,加上在出版社工作時,飽覽全世界過千本數學書,大開眼界,帶來巨大的震撼,並認識到異國教學方法。」陳校長自言際遇與努力,乃踏上教育路的關鍵,「老師是幫你解決問題,你考成點,成績表已能告訴你,不用老師來告訴你『考得好差』。」
陳校長自言教育生涯中最難忘的是推行教改時,雖困難重重但方向正確,獲教育局質素保證視學組於校外評核報告中高度評價。「教改本來是一樣很抽象的東西,沒先例可循,沒數據支持,一定有冒險成分,如我走錯一步,全校便會跟着走錯路。」
有危自有機,教改後沙田蘇浙更上一層樓,「我覺得教育局比之前更重視中文科,所以堅持要加一堂中文課,老師開頭不明所以,大家現在才知中文變成死人之科,頭兩年全港文憑試五成左右考獲三級,如當時走錯一步,便要用幾年時間修正。」
一直笑容滿臉的陳校長,說到教改神情變得凝重:「掙扎在所難免,確立政策後,便要說服不同團體,解釋理念,校長決策錯誤的話,肯定要請辭,為何有人不肯多做,因怕多做多錯。」可見校長也要問責,更要承擔。陳校長更坦言自己喜歡做老師,所以頭幾年升做校長曾想過「返轉頭」。
「校長像站在樹上看東西,但不能太高太遠,避免閉門造車,所以我保持與不同團體密切溝通,家長每年都會來我家中聚會,邊吃邊說,暢所欲言。」真諮詢說時容易做時難,斷非虛有其表的馬騮戲,你照稿讀,我撒溪錢,何必呢?真諮詢需要胸襟與量度,陳校長可算是學界榜樣。
撰文︰潘天惠
攝影︰郭錫榮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