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2日 星期六

《摩洛哥王妃》:傳奇之後

Grace of Monaco
據真實人物改編的傳記片,較之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劇情片難度恐怕要更高一些,因為更要側重于如何平衡藝術虛構與真實之間的界線,不過也有一些編導敢於挑戰這類題材故事,如憑藉著《玫瑰人生》揚名影壇的法國導演奧利維埃·達昂,便將從奧斯卡影后華麗轉型為摩洛哥王妃的格蕾絲·凱利的人生傳奇搬上銀幕,只是時間聚焦在1962年的年底時。
先讓時間回到那1962年時。在五十年代初已經開始銀幕生涯的格蕾絲·凱利,憑藉著《鄉下姑娘》獲得了奧斯卡影后,隨後她與希區柯克陸續合作了《電話謀殺案》、《後窗》及《捉賊記》,進一步的奠定了她在好萊塢影壇的地位,不過在遇到摩洛哥親王蘭尼埃三世並結婚之後,她也宣佈息影告別了傳奇的好萊塢,在1962年時,格蕾絲·凱利跟丈夫的婚姻出現了些許波瀾,而希區柯克盛情邀請她出演新作《豔賊》;與此同時,阿爾及利亞已經逼迫法國人簽署了《埃維昂協議》並宣告獨立,法國的殖民地趨於成為歷史,法國總統戴高樂也就希望可以控制摩洛哥這個小王國。在內憂外患之際,格蕾絲·凱利作出了一生中最為重要的選擇之一……
影片《摩洛哥王妃》的前半部分便主要側重於描寫格蕾絲·凱利身為摩洛哥王妃時的生活境況,雖然是衣食無憂、兒女繞膝,但內心的焦慮則緩緩地隨著光影流淌出來。如影片一方面大量的以黃金色為基調構造畫面,增加了皇室的金碧輝煌感,另一方面鏡頭裡則是不斷的出現門板、窗框(包括車窗)或屏扇等,折射出格蕾絲·凱利的一如侯門深似海的與現實生活之間的離間感,自然也帶出了希區柯克對格蕾絲·凱利所說的你過得不開心。而影片也努力營造一種六十年代初的時代氣氛,比如畫面呈現出柔焦的微暈感,又如王室成員在游泳池旁相聚的那場戲,背景音樂是庫布裡克的《洛麗塔》的知名插曲“Lolita Ya Ya”
後半部分時影片則將摩洛哥王國與法國之間的恩怨矛盾的解除,主要集中在格蕾絲·凱利的身上,這點似乎過度的強調了她的作用,也就難免受到一些觀眾的質疑批評。但應該說高潮戲的紅十字會晚宴那場戲還是比較巧妙的,在格蕾絲·凱利發表演講之前曾有一段是數分鐘的歌劇表演的戲,表演者是當時著名的美籍希臘女高音歌唱家瑪利亞·卡拉斯(她曾被贊為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歌劇女王),她在影片裡唱的是義大利歌劇作家吉亞卡摩·普契尼的《賈尼·斯基基》中的名曲《我親愛的爸爸》,這既是一首動人的詠歎調,歌詞的大意在於女兒希望父親同意她對愛情、婚姻的選擇,並表示如果不肯應允將會以死明志。這首歌安排在這一幕帶有著很多的意義,包括寄寓著摩洛哥王妃的決心,使得隨後不久戴高樂的改變主意也就更為自然。而即使是僅是從這一首選曲來看,也可以看出導演奧利維埃·安昂的用心之處。
如果說,根據真實人物、故事的創作,本身就是戴著鐐銬跳舞,那麼,以傳奇人物為原型的改編創作則還被捆著手腳跳舞,而《摩洛哥王妃》在奧利維埃·達昂的處理下,不僅是通過攝影、美術、配樂等營造出六十年代的時代特色,也可以看到不少的用心之處,比如通過各種門/窗烘托格蕾絲·凱利的焦慮處境,又如高潮處音樂的選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