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述我對世界大學排名榜的觀察。縱觀十年的走勢(QS榜和近年分支出來的THE榜),我看到三點:(1)榜首盡是英美大學,最前十名無一例外。(2)第10名之後直至到50名這區間,排序時有升跌,誰在冒起值得我們留意。(3)香港的三大(港大、中大、科大)經常入圍50強,以榜上500多所大學而言,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有說排名榜並不反映個別大學的整體價值,這有其道理。反過來,我們看這類排名榜所反映的,其實只是個別大學知識的產出和知識網絡的建立,而且只論當個年度;所以,只能說是知識經濟的排序,而非大學價值的排序。是故,我對個別大學的位置,誰比誰高等等,沒有太大興趣,但從排序看出知識產業的形勢,卻是有意義的,因為大學是工商業的搖籃,大學的高下必然反映在生活文化和產業的質素。
這兩年,在第十多名的位置,明顯出現了一間非英語體系的大學。這話不易說清楚,我得仔細說明。其實在十名以後三十名之間,都是英語大學,但不一定是英國美國,還有加拿大、澳洲等地。唯獨例外的,是瑞士ETH和EPFL這兩所,但他們有時亦合稱為ETH大學,所以我稱他們為德語區和法語區的瑞士理工大學。按QS榜的慣例,各個分校是分別排序的,今年榜上ETH排12,EPFL排17,是榜首10大之後,冒起最快的『外語』大學。
其實,ETH / EPFL所反映的,是歐洲大陸的科研實力,例如歐盟資助對人類腦部的大型研究、物理粒子的研究等等,都座落在瑞士,所以瑞士地方雖小,但能吸引各地的精英。以EPFL公佈研究生的數字為例,1/3是本地人,1/3歐洲各地,而餘下1/3來自全世界。歐洲的科研,本來十分發達,戰後經過多年的培養,如今成績初現在瑞士這兩所大學。
見賢思齊,我們應該以這例子為模範,而非追逐什麼亞洲第一,或是大中華最強等虛名。若然瑞士的成就依靠歐洲大陸,香港的夥伴必然是中國大陸,但並非溶化入大陸,看瑞士的例子,面向世界才是道理。這是為何故我在上文指出,我們應該廣拓亞洲和世界各地招募最優秀的學生,為香港建立更長遠、闊大的人際網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