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9日 星期三

台灣家長最熱衷的,就是如何讓孩子變聰明。然而史丹佛大學的「天才基因研究」顯示,智商高,未必會成材。

台灣家長最熱衷的,就是如何讓孩子變聰明。然而史丹佛大學的「天才基因研究」顯示,智商高,未必會成材。


某新上任市長每日語出驚人,一開始,老百姓不敢相信讀書人會如此沒同理心,把別人的自尊心踩在腳底下。後來見怪不怪,也就算了。
但最近,該公僕連罵三次「你智商有多少」?又讓老百姓驚到變色。因為這話顯露出他觀念的偏差。智商只是成功的一個條件,不是充分必要條件,智商高並沒有高人一等。
不知為何,中國人很迷信聰明,家長最熱衷的就是如何使孩子變聰明。其實聰明人若不懂韜光養晦,反有殺身之禍。三國時的楊脩極聰明,「黃絹幼婦外孫齏臼」,他一看便知是「絕妙好辭」;曹操也不笨,卻「乃覺三十里」,但楊脩最後死於曹操之手。智商高又如何?
聰明反被聰明誤
一九二一年,史丹佛大學的特曼(Lewis Terman)想知道:一個人若聰明,又有最好的環境,他的天賦可發展到什麼程度?他篩選一五二八個三歲到二十八歲、智商在一四○以上的人,提供最好的學習條件,追蹤他們的一生,這就是著名的「天才基因研究」。
整體來說,這些聰明人的表現都不錯,但是並沒有人拿到諾貝爾獎;而在最好的條件下,仍有許多人不成材。最著名的是一位六歲就會讀《莎士比亞》的小女孩,她IQ一九五分,特曼驚為天人,把她全家從奧克蘭搬到史丹佛大學附近,使特曼自己可以全心培養她。
她十六歲哈佛大學畢業後去法國留學,特曼付所有的費用,但這孩子在歐洲混了十年,一事無成,最後回到加州,靠著把特曼最初買給她住的房子,分租給史丹佛的學生度日。她過世時,死亡證明書上寫的是「女房東」。
一九六八年,研究者從這專案尚存活的一千多人中,選出最傑出的一百名專業人士和一百名普通人士來兩相比較。結果發現,這兩組在IQ上沒有差別,差別在他們成年後各自發展出的自信、毅力和耐挫力。
聰明反被聰明誤的例子很多,世界上成功的人,都不是最聰明的人,卻是最有毅力的人。孫權說「千人同心,則得千人之力,萬人異心,則無一人之用。」歷史上,不管這個人當時多怎麼顯赫,一旦眾叛親離,便只好黯然退場。
時光無情,四年很快就會過去,如何運用智慧領導該市繼往開來,才是老百姓真正要的。

2015年4月5日 星期日

五個小孩子的校長







讀寫能力是所有學習的基礎。父母如何幫助孩子愛讀會寫?


孩子的數學成績不好,不一定是不懂數學概念,有可能是看不懂題目。

柯華葳認為,在學好英文、數學之前,最重要的一堂課就是「學會閱讀」:讀懂內容,也能讀出自己的見解。

閱讀不只有益孩子未來的學習,「也是生活中的膠原蛋白,」凌拂形容,閱讀可以讓親子間多一些討論話題,關係更「黏」、更親密,「用故事餵養大的孩子,一定跟別人不一樣。」

以下是三位專家回答父母常見疑惑:

Q:孩子幾歲可以開始培養閱讀能力? 

「閱讀,從寶寶還在爸媽懷裡就可以開始,」柯華葳和凌拂都建議。

藉由爸媽唸故事書,讓寶寶習慣看書、翻書這個動作,接收聲音、字彙、句子、圖畫的刺激,對往後養成閱讀習慣、語文能力發展都有幫助。

Q:怎樣培養閱讀習慣? 

閱讀不只是孩子的事,父母要帶頭讀、陪著孩子讀,在家中形成閱讀風氣,才能讓孩子長久喜愛讀書。

柯華葳建議,安排一個固定的親子共讀時間,形成「儀式」,例如在睡前,父母可以宣布:「讀書時間到了。」「媽媽來抱妹妹看書了。」可以從3、5分鐘開始,讀到孩子入睡。

閱讀時,家中電視、音樂都關掉,讓這段時間完全屬於閱讀。

當孩子的識字量夠時,可以讓他參與唸故事,爸媽可以故意停一下等他接,或親子輪流讀。

孩子大一點、閱讀已有一段時間後,可以請他說出故事的重點、故事的意義、跟父母討論等。

當孩子想翻書、想離開,都沒關係,不一定要堅持唸完,更不要罵他,不要讓孩子覺得看書是一件會挨罵的事。

Q:怎樣跟孩子討論故事? 

討論可以培養孩子的思考能力。柯華葳建議,父母可以先分享自己的想法,但不要認為這是標準答案,儘量用開放式的問題引導孩子說出想法,例如「故事很吸引人,你覺得呢?」「你覺得故事合不合理?」不必嚴肅地說「我們來討論」,免得孩子覺得像考試。
當孩子說出意見,可以問他為什麼這樣想,把討論延續下去,儘量不要批評、否定孩子的想法。

Q:父母如何為孩子選書? 

柯華葳建議,孩子年齡小時,可以選書中傳遞概念簡單,而且相同結構反覆說明一個概念;大一點可以選故事情節有變化的;更大一點可以選知識性或傳遞抽象概念的書。

童書書目可以從行政院新聞局評選的中小學優良讀物、台北市立圖書館評選的「好書大家讀」、台北市兒童深耕閱讀教育網中尋找。

Q:很多父母為子女的作文能力傷腦筋,例如錯別字、「火星文」連篇、亂用成語等。如何提升寫作能力? 

凌拂認為,寫作與閱讀兩種能力是分不開的。孩子如果從小有閱讀習慣,從裡面學了大量詞彙、句型、段落及文章結構,進而思考故事的意義,對未來寫作都大有幫助。

凌拂寫作並不特別強調技巧,「情意比技巧重要,」而情意來自生活中的體驗。當孩子有溫暖的家庭生活,跟父母、手足互動良好、生活經驗豐富,自然能寫出動人的文章。「這不是補習能補來的,」她強調。

張曼娟建議,多寫才能練好文筆,可以讓孩子從描述一件事或自己的感覺開始。

例如出去玩時,可以讓孩子觀察路上看到的三件有趣的事或人,回來後寫下來;吃東西時,詳細描述食物的味道、自己的感覺,不是只說「還好」;做一個「恐怖箱」,讓孩子伸手進去摸,然後描述觸覺。這樣的感受力對寫作非常重要。

* * *

柯華葳: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及師資培育中心主任,曾任台灣閱讀協會理事長。長期研究閱讀能力與識字歷程,對兒童語文學習的研究尤深,編著有《教出閱讀力》、《童書久久》等書,譯有《踏出閱讀的第一步》等。 凌拂:曾任教國小30年,現專事寫作及推廣兒童閱讀,著有《世人只有一隻眼》、《食野之苹》、《台灣的森林》、《與荒野相遇》、《山童歲月》等書,及童書《木棉樹的噴嚏》。曾獲時報散文獎、報導文學獎、聯合報散文獎、洪健全兒童文學童詩獎、童話獎。 

張曼娟:中國文學博士及教授,在大學任教近20年,出版《海水正藍》等暢銷、長銷書。近年投入兒童語文教學,帶孩子讀古文及經典,並創作《我家有個風火輪》等改編自古典文學的童書。

五個小孩的校長

貧窮也可以說是一種難以痊癒甚至是沒法治好的疾病就像戲內呂校長身上的腫瘤一樣縱使是暫時割除了但仍然有機會隨時復發甚至乎能輕輕的取去你的性命無論是任何的人在貧窮的面前都會立時感到英雄氣短。

就以在電影之中由楊千嬅所飾演的呂校長為例,她原來是一間名牌幼稚園裡的校長但由於厭倦了繼續去壓榨那些可憐的幼童,不想再看見他們在精英班之中只是為了考取不到一百分而弄得歇斯底里,滿面紅斑甚至出現了焦慮精神病所以她便毅然辭去了工作希望能重新尋回自己想過的生活。

跟着她找到了那間元田幼稚園發現了那五個可憐的小女孩可能在那一刻她只是出於自我救贖的心理所以才接受了這份工資只有四千五百元的幼稚園校長工作希望能在學期完結前的四個月裡幫助這五個小女孩轉換到另一間更好的學校裡便功德圓滿。

我們很多時都會這樣只是看見事物的表面故很容易以偏概全以為只要站在課室之中完成了那剩下四個月的課程便能夠真正的拯救這些女孩了。

但當她再發掘下去方才發覺問題其實不在於學校的經費及學生之多寡卻是在於學生們的家庭各自有不能解決的貧窮問題。

那些處於貧窮線以下的絕望家長他們對這個不公平世界的怨恨情緒很容易會直接影響到子女所以當呂校長詢問學生們她們自己的夢想是什麼之時竟然有兩三個小女孩只是希望能立即找到工作賺多些的錢好讓他們的家長開心!

所以電影最感人之處就是她不但要發掘孩子們的夢想更要喚醒那班沉溺在痛苦之中對所有一切已經完全絕望的成人們究竟自己已經塵封在腦海中的夢想又是甚麼呢?

所以在這套電影之中我們也許會為理想再賦予另一層的定義很多眼前的現實問題例如吳耀漢的老弱多病、姜浩文因殘缺失去工作能力當然無法即時解決的 (呂校長每次作家訪之時見到這樣的情形都只能默然地看著束手無策!),但環境雖不能改變心態卻是可以改變的(未完請看下篇!)

親愛的讀者請按此連結隨意窩方會為本欄計算您的瀏覽謝謝!
請按此連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