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12日 星期五

賞月



/頭條日報 桃花源 2014-09-11/
日本人也過中秋節,日本人稱「月見」,跟三月賞櫻的「花見」一樣。還在神社演古樂、穿古裝、吃一種雪白的糯米團子,跟月色的亮白相呼應。

現在多了許多人知道中國古代最精華的唐宋文化,今天都保存在日本。日本至今還保存成年禮:男子戴冠,女子及笄,都穿古服,儀式盛大,有點像西方的Debutante,甚麼叫禮儀之邦,這就是了。

中秋節是中國最重要的節日,對,而不是冬至或者過年。因為中秋節的人文情懷,為中國文化所特有。對於月的聯想,東西方不一樣,英文形容月有一個字叫Lunar,來源於拉丁文,但Lunar的詞根,又與「瘋狂」,Lunatic相通。西方文化認為月亮的陰性誘發黑暗力量:傳說裏的人狼、吸血鬼、活死人,都有周期性,月有陰晴圓缺,人的精神狀態也有高低起伏,人性中瘋狂的因子也會像月蝕一樣大爆發。

但是在中國文化裏,月亮一直是詩意的寄託,古人賞月,在唐詩宋詞之中最為常見,唐宋兩朝是中國文化最鼎盛的時期,也就是說,月與中國人的精神世界相結合,成熟於唐宋時期。這幾百年間,中國但凡有文化的人,賞月是他們的共識,賞月的主題是感歎時間永恒,人生短促,古往今來共享一月,譬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此一情懷非常寬廣,望月思人,感覺自己與世界有聯繫,和過去與未來是一種延續,人生不是那麼孤獨。

香港要學生接受國情教育,只要把中國歷代文學裏和月亮有關的作品,選一系列精品出來,列為必讀的教材,不愁香港學生不識中國文化,也不愁下一代中文衰退。這些精品當中,必讀有二,都是蘇東坡的作品,一首《水調歌頭》的詞,一篇是文章《赤壁賦》。蘇東坡的這首《水調歌頭》,題識當中就有「中秋」兩個字,寫給他的弟弟,在中國尚有文化的時代,這首詞一向被認為是中秋詩詞之冠,後來台灣音樂人梁弘志為之譜曲,由鄧麗君唱成了一首金曲。蘇東坡是一個很有情趣與見識的人,這首詞寫得溫柔婉轉,但《赤壁賦》風流瀟灑,或許堪稱千百年裏最好的文章。

賞月不是為了玩樂,而是因為思人,甚至超脫俗世,想到宇宙之永恒,中秋團圓,而不是中秋快樂。在中國文化裏,賞月是很精緻的一件事。但今天的香港,傳統的花燈早已消失,孩童都玩熒光棒,紅紅綠綠,色彩俗氣,聲浪喧嘩,大家製造月餅盒的浪費,鄰近地區還有公款送月餅之習俗,「賞」甚麼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