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6日 星期四

歸因理論

這理論認為,當一個人遇到挫折時,他會有傾向尋求解釋。
他們如何解釋這些挫折,對他們的情緒和行動反應有很大影響。
我們可以將這些解釋從四方面分析:
(一)「內在原因」還是「外在原因」
把失敗挫折的原因個人內在化對個人的情緒有較大影響。
若個人認為失敗的原因是基於自己的因素,他便會有自卑或自責的感覺。
若他認為失敗是由別人所導致或由環境所影響,他便不會有這些感覺。
(二)「持久的」還是「短暫的」原因
若失敗的原因是持久的,
則意味著日後還會導致同樣的失敗,
個人對將來便會失去希望。
但若導致失的原因只是短暫的,
則日後的成敗不會受到影響,他便可以保持某程度的樂觀。
(三) 影響「局部範圍」還是「多方面的」的原因
若個人認為失敗的原因會影響多方面的,他的挫折感便會很廣泛。
例如,若永明認為他不單並非是打籃球的材料,
而甚至並非是運動的材料,他便會放棄參予任何運動。
反之,若他認為失敗的原因只影響一個指定的範圍,
那他便不會放棄各方面的表現。
(四)「可以為人所控制」還是「並非為人所控制」的原因
若失敗的原因是可受個人所控制的,他便會產生內咎的感覺。
反之,若失敗的原因超乎個人能力的控制範圍,這便不能怪他了。
他自己會有較少的自疚感,而別人對他亦更有較多體諒。

歸因理論對輔助青少年應付挫折有重要的意義
有些青少年在遇到失敗和挫折時,會認為主要是因為自己『低能』所導致。
低能是內在、持久、影響多方面和並非個人能輕易改變的因素。
他們會因而感到自卑、悲觀、沮喪和無助。
同樣地,若他們認為自己不受別人歡迎,
是因為自己的怪異性格或不雅外貌所引致,
則同樣是將問題歸咎於內在、持久、
影響多方面和非個人能力所能改變的因素。
他們亦會產生上述的情緒和認知困擾。
以歸因理論輔導孩子的策略
一般的輔導的策略是要將他們的解釋,
轉變成為一些「短暫」、「局部」和「可控制的」原因。
大部份的情況中,
家長可以針對孩子認為失敗是由於『自己低能』的想法,
變成是由於『自己未盡全力』。
『未盡全力』是內在、短暫、局部和可控制的因素。
所以,這不會令孩子認為將來自己仍註定失敗。
只要他願意,他是可以改變這情況的。
雖然孩子仍會因為歸咎自己而有些自卑的感覺,
但這樣的想法可讓他保持樂觀和發奮向上。
此外,家長亦可引導孩子將失敗的原因歸咎於﹕
『一時失手』、『欠缺運氣』、『這事情實在太難了』等因素。
『一時失手』是內在、短暫和可控制的因素,
所以雖然孩子或會產生自卑和內疚,但他仍可以保持樂觀。
『欠缺運氣』則是外在和短暫的因素,孩子的自尊可避免受影響,
且可保持某程度的樂觀,但那份不能控制運氣的無助感覺或會存在。
將失敗歸咎於事情的難度,可讓孩子避免將自己視作失敗的原因,
因而避免感到自卑,但問題的難度可以是持久和無法控制的因素,
所以孩子會感到某程度上的悲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