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7日 星期三

為什麼狗的生命比人還要短?

一名年僅6歲的男孩解答了這個問題。他表示,人生來就是要學習如何愛人、如何好好過生活;但狗本來就已經知道並做到這些了,所以不需要在這世上停留(磨鍊)太久。小男孩的答案震撼了許多人,在場的獸醫也深受感動地說:「這是我聽過最欣慰的解釋!」的確,簡單地過生活、慷慨地付出愛與關心、和藹地說話。這些單純的「生存之道」,很多人用了一生也學不會。
廿四孝父母 - 24parent.com 的相片。

2014年8月26日 星期二

現代孩子的「成長過程成了一個進入職場前的準備程序」......



愛,就要懂得放手


文 / 蔡子強


無微不至反而扼殺孩子自我追求

前些時候,科大「家長日」成了城中熱話,《星期日明報》亦刊登了署名「小薯老師」的現場直擊報道,描述某些家長如何團團圍教授門發問:「這科有何出路?」「想轉科點做?」「學士之後研究院又點?」「香港沒有火箭,讀航天工程有乜用?」作者更提到,有家長「查問兒子入讀工程系將來考牌照事宜(那是五至六年後的事?)同場兒子卻甚少出聲;另一父親引述自己讀大學經驗,跟教授討論兒子畢業的最低分數。或許我多心,但中產家長似乎志在『表現他們識0野』,問題可以細緻到極:談及個別科目內容,轉系技術操作,長遠工作計劃,令人覺得而家好似係佢要讀大學,而唔係佢個仔要讀大學」。

當然,這還未算太誇張,我記得兩年前,中大舉辦資訊日,之後分子生物技術學那一邊的同事林漢明教授,在facebook撰寫了《與怪獸家長對話》一文,記錄了一些有趣的所見所聞,當中甚至提到,有家長到學系的實驗室了解運作,人員邀請她的子女試做實驗,該家長卻指子女沒有到來,她本人會「親自落場」,然後把整個實驗過程轉告子女,該家長細心聆聽簡介、抄錄筆記皆鉅細無遺,其丈夫更在旁邊全程拍攝,令林忍俊不禁。


在兒子身上企圖複製自己的成功

這些見聞在社會中引起了熱議,讓人反思,今天的家長是否看管子女看管得太緊﹖當然他們的出發點是善良的,是出於愛與關懷,但關懷得過分無微不至,會否卻反過來扼殺了子女一種發自內心,自我追求的主動和熱情呢?

近日看了一套由人氣明星福山雅治擔綱的電影,那不是《神探伽利略》,而是導演是枝裕和的新作《誰調換了我的父親》。之前我看過這位導演的另一部作品《奇蹟》,印象深刻,他擅長以淡然的說故事方式,拍出細膩的感情,片中沒有TVB肥皂劇式煽情和催淚的橋段,但在描述人倫時,卻更加深刻和雋永。

這是一個關於兩個家庭於孩子出生時在醫院抱錯嬰兒的故事。福山雅治是一個現代都市裏的成功中產階級,擁有讓人羨慕的學歷、事業和家庭,也因如此,他充滿自信,希望在兒子身上照辦煮碗複製自己的成功。例如電影開始時,便是講述他與太太陪同兒子出席名校入學試,之後又要兒子學琴。他對兒子就是如此嚴格,每天為他把時間表編得密密麻麻,以為這樣就是為兒子好。在兒子面前,他永遠是一個臉若寒霜、要求甚高、一板一眼、望子成龍的嚴肅父親。

直到一天,晴天霹靂,醫院突然通知他夫婦,院方6年前不慎出錯,將他家與另一家的兒子對調了。於是兩個家庭被迫見面,商量如何善後。與他這位嚴肅的父親恰巧相反,另一家的父親卻是一個市井俚俗、貪小便宜、又不拘小節、大情大性的鄉郊大叔,但卻也痛惜孩子,又重視親子關係,常常「無大無細」,和孩子玩作一團,甚至一起洗澡,又替他們修理玩具,在孩子眼中是位萬能的好爸爸。

兩個家庭,就如此有強烈的反差,一個是聽教聽話,沿著父親為自己鋪下的青雲路,規行矩步地前進的乖孩子;另一個則是淘氣頑皮,鍾愛電玩的鄉郊野孩子,那麼究竟哪家的兒子成長得更加快樂呢﹖為了培養感情,兩家又嘗試調換兒子生活,讓兩個孩子在對方家裏度周末,一方吃的是高級牛肉火鍋,另一方吃的卻是速食餃子,那麼究竟又是哪家讓孩子過得更愜意呢?

導演是枝裕和,就是通過這樣的一個處境和對比,讓大家反思管教孩子之道,以及親子的意義。


遺失了上一輩對子女成長的寬容

看完這套電影後,讓我想起一本小書,那就是呂大樂所著的《四代香港人》。這本書在幾年前大熱,觸發坊間熱議,但當時大家聚焦的,大都是書中講到不同世代香港人在生治、職場中的不同際遇,以及彼此世界觀的不同,反而較少談及,書中其實也剖析了不同世代香港人管教孩子的方法和親子之道。

書中講到戰後走難來到香港的第一代人,對子女的成長都比較寬容,他們自覺學識不高,因此對他們成長、求學、找工作,都採取較為放手的態度,他們專注於為下一代創造條件(例如提供教育),而非親自替下一代作每一個決定。

呂大樂說:「他們一定也曾搖頭嘆息,慨嘆世風日下,在我們耳邊唉聲嘆氣。但是他們的不安、不滿沒有怎樣演變為很有力量的行動,而下一代人似乎也沒有因為他們的意見而錯失了很多機會。簡單一句,他們沒有很大動作。」


無時無刻活在父母的嚴密監視下

但是到了他們的子女長大成人,自己當了父母,管教孩子卻是另一套。第一代人給與第二代人的自由成長空間,在不知不覺間消失了,相反,第二代人管教孩子的方法是,讓孩子無時無刻「要面對來自爸媽的嚴密監視(較正面的說法,是照顧)」。

比起第一代人那些走難移民,第二代人受過高深教育,更加自以為是,亦更自以為了解子女的需要,因此亦更加專橫霸道,留給子女的空間亦更小。

呂大樂又提到,由於每一個家庭的平均子女數目下降,形成由過往父母需同時關愛多名子女,到今天甚至每一名小孩由幾位成人照顧。所以這代人總是無法擺脫來自父母的緊密監視。

這批家長太了解社會競爭激烈,搵食艱難,因而急於為子女及早做好裝備,他們不容許孩子們走上迂迴曲折的冤枉路,而打算憑自己的豐富經驗和知識,幫子女以高效率的方式走近目標。但也正正是因為這一番好意,帶來了種種的問題。

例如,他們以多元學習和發展為名,這一刻送子女去學游水,那一刻送去學鋼琴,令子女文武全才之餘,卻少了一種發自內心,自我追求的熱情。整個成長過程成了一個進入職場前的準備程序。

呂大樂慨嘆:「究竟年輕一代的二十二三歲是人生的開始﹖還是終結?」「我們信任年輕一代嗎﹖我們相信他們在離開了成年人的監督後還會要求自我提升嗎?」


讓孩子自己生活,那是解決問題的最好藥方

我想起自己的成長經歷。還記得自己年幼的那個年代,沒有「Life Dynamics」,沒有playgroup,也沒有EQ又或者多元智能訓練班,也沒有《心靈雞湯》之類的書籍,但我們相信,即使幾唔開心,幾唔如意,幾多挫折都好,「生活」,本身就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堂堂一個男孩子,只要有一個足球,什麼難題不可以解決﹖只要可以痛快淋漓的踢一場,天塌下來又如何﹖

那時候,一切要較今天來得簡單,大家亦活得比今天輕鬆。起碼教書的不用由朝到晚擔心學生的情緒和EQ,亦不用挖空心思去搞些什麼學生輔導處、成長工作坊、又或者自我改造/增值計劃等,像今天一樣,有幾複雜搞得幾複雜,但結果,香港的孩子,卻從沒有像今天般脆弱過。

愛,就要懂得放手,只要讓孩子自己去生活,「生活」,本身就是解決問題的最好藥方。

相片:現代孩子的「成長過程成了一個進入職場前的準備程序」......


愛,就要懂得放手


文 / 蔡子強


無微不至反而扼殺孩子自我追求

前些時候,科大「家長日」成了城中熱話,《星期日明報》亦刊登了署名「小薯老師」的現場直擊報道,描述某些家長如何團團圍教授門發問:「這科有何出路?」「想轉科點做?」「學士之後研究院又點?」「香港沒有火箭,讀航天工程有乜用?」作者更提到,有家長「查問兒子入讀工程系將來考牌照事宜(那是五至六年後的事?)同場兒子卻甚少出聲;另一父親引述自己讀大學經驗,跟教授討論兒子畢業的最低分數。或許我多心,但中產家長似乎志在『表現他們識0野』,問題可以細緻到極:談及個別科目內容,轉系技術操作,長遠工作計劃,令人覺得而家好似係佢要讀大學,而唔係佢個仔要讀大學」。

當然,這還未算太誇張,我記得兩年前,中大舉辦資訊日,之後分子生物技術學那一邊的同事林漢明教授,在facebook撰寫了《與怪獸家長對話》一文,記錄了一些有趣的所見所聞,當中甚至提到,有家長到學系的實驗室了解運作,人員邀請她的子女試做實驗,該家長卻指子女沒有到來,她本人會「親自落場」,然後把整個實驗過程轉告子女,該家長細心聆聽簡介、抄錄筆記皆鉅細無遺,其丈夫更在旁邊全程拍攝,令林忍俊不禁。


在兒子身上企圖複製自己的成功

這些見聞在社會中引起了熱議,讓人反思,今天的家長是否看管子女看管得太緊﹖當然他們的出發點是善良的,是出於愛與關懷,但關懷得過分無微不至,會否卻反過來扼殺了子女一種發自內心,自我追求的主動和熱情呢?

近日看了一套由人氣明星福山雅治擔綱的電影,那不是《神探伽利略》,而是導演是枝裕和的新作《誰調換了我的父親》。之前我看過這位導演的另一部作品《奇蹟》,印象深刻,他擅長以淡然的說故事方式,拍出細膩的感情,片中沒有TVB肥皂劇式煽情和催淚的橋段,但在描述人倫時,卻更加深刻和雋永。

這是一個關於兩個家庭於孩子出生時在醫院抱錯嬰兒的故事。福山雅治是一個現代都市裏的成功中產階級,擁有讓人羨慕的學歷、事業和家庭,也因如此,他充滿自信,希望在兒子身上照辦煮碗複製自己的成功。例如電影開始時,便是講述他與太太陪同兒子出席名校入學試,之後又要兒子學琴。他對兒子就是如此嚴格,每天為他把時間表編得密密麻麻,以為這樣就是為兒子好。在兒子面前,他永遠是一個臉若寒霜、要求甚高、一板一眼、望子成龍的嚴肅父親。

直到一天,晴天霹靂,醫院突然通知他夫婦,院方6年前不慎出錯,將他家與另一家的兒子對調了。於是兩個家庭被迫見面,商量如何善後。與他這位嚴肅的父親恰巧相反,另一家的父親卻是一個市井俚俗、貪小便宜、又不拘小節、大情大性的鄉郊大叔,但卻也痛惜孩子,又重視親子關係,常常「無大無細」,和孩子玩作一團,甚至一起洗澡,又替他們修理玩具,在孩子眼中是位萬能的好爸爸。

兩個家庭,就如此有強烈的反差,一個是聽教聽話,沿著父親為自己鋪下的青雲路,規行矩步地前進的乖孩子;另一個則是淘氣頑皮,鍾愛電玩的鄉郊野孩子,那麼究竟哪家的兒子成長得更加快樂呢﹖為了培養感情,兩家又嘗試調換兒子生活,讓兩個孩子在對方家裏度周末,一方吃的是高級牛肉火鍋,另一方吃的卻是速食餃子,那麼究竟又是哪家讓孩子過得更愜意呢?

導演是枝裕和,就是通過這樣的一個處境和對比,讓大家反思管教孩子之道,以及親子的意義。


遺失了上一輩對子女成長的寬容

看完這套電影後,讓我想起一本小書,那就是呂大樂所著的《四代香港人》。這本書在幾年前大熱,觸發坊間熱議,但當時大家聚焦的,大都是書中講到不同世代香港人在生治、職場中的不同際遇,以及彼此世界觀的不同,反而較少談及,書中其實也剖析了不同世代香港人管教孩子的方法和親子之道。

書中講到戰後走難來到香港的第一代人,對子女的成長都比較寬容,他們自覺學識不高,因此對他們成長、求學、找工作,都採取較為放手的態度,他們專注於為下一代創造條件(例如提供教育),而非親自替下一代作每一個決定。

呂大樂說:「他們一定也曾搖頭嘆息,慨嘆世風日下,在我們耳邊唉聲嘆氣。但是他們的不安、不滿沒有怎樣演變為很有力量的行動,而下一代人似乎也沒有因為他們的意見而錯失了很多機會。簡單一句,他們沒有很大動作。」


無時無刻活在父母的嚴密監視下

但是到了他們的子女長大成人,自己當了父母,管教孩子卻是另一套。第一代人給與第二代人的自由成長空間,在不知不覺間消失了,相反,第二代人管教孩子的方法是,讓孩子無時無刻「要面對來自爸媽的嚴密監視(較正面的說法,是照顧)」。

比起第一代人那些走難移民,第二代人受過高深教育,更加自以為是,亦更自以為了解子女的需要,因此亦更加專橫霸道,留給子女的空間亦更小。

呂大樂又提到,由於每一個家庭的平均子女數目下降,形成由過往父母需同時關愛多名子女,到今天甚至每一名小孩由幾位成人照顧。所以這代人總是無法擺脫來自父母的緊密監視。

這批家長太了解社會競爭激烈,搵食艱難,因而急於為子女及早做好裝備,他們不容許孩子們走上迂迴曲折的冤枉路,而打算憑自己的豐富經驗和知識,幫子女以高效率的方式走近目標。但也正正是因為這一番好意,帶來了種種的問題。

例如,他們以多元學習和發展為名,這一刻送子女去學游水,那一刻送去學鋼琴,令子女文武全才之餘,卻少了一種發自內心,自我追求的熱情。整個成長過程成了一個進入職場前的準備程序。

呂大樂慨嘆:「究竟年輕一代的二十二三歲是人生的開始﹖還是終結?」「我們信任年輕一代嗎﹖我們相信他們在離開了成年人的監督後還會要求自我提升嗎?」


讓孩子自己生活,那是解決問題的最好藥方

我想起自己的成長經歷。還記得自己年幼的那個年代,沒有「Life Dynamics」,沒有playgroup,也沒有EQ又或者多元智能訓練班,也沒有《心靈雞湯》之類的書籍,但我們相信,即使幾唔開心,幾唔如意,幾多挫折都好,「生活」,本身就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堂堂一個男孩子,只要有一個足球,什麼難題不可以解決﹖只要可以痛快淋漓的踢一場,天塌下來又如何﹖

那時候,一切要較今天來得簡單,大家亦活得比今天輕鬆。起碼教書的不用由朝到晚擔心學生的情緒和EQ,亦不用挖空心思去搞些什麼學生輔導處、成長工作坊、又或者自我改造/增值計劃等,像今天一樣,有幾複雜搞得幾複雜,但結果,香港的孩子,卻從沒有像今天般脆弱過。

愛,就要懂得放手,只要讓孩子自己去生活,「生活」,本身就是解決問題的最好藥方。

冰雹如何形成

適時教育 : 冰雹如何形成

冰雹(hail)是大氣層中固態降水現象的一種,它在積雨雲(cumuloni-mbus)內強烈的上升和下降氣流環境中形成。

雲中水蒸氣隨氣流上升遇冷會凝結成小水滴,隨著高度增加而溫度繼續降低,當溫度達到攝氏零度以下時,水滴就凝結成冰粒。

在冰粒繼續上升運動的過程中,會吸附周圍的小冰粒或水滴而長大,直到其重量無法為上升氣流所承載時即往下降。

當冰粒降落至較高溫度區時,其表面會溶解成水,同時亦會吸附周圍的小水滴,此時若又遇強大的上升氣流再被抬升,表面則又凝結成冰。

如此反覆進行,就像滾雪球般,冰粒的體積越來越大,直到它的重量大於空氣的浮力,即往下降落。

若達地面時未溶解成水仍呈固態冰粒者稱為冰雹,如溶解成水就是我們平常所見的雨。

相片:適時教育 :  冰雹如何形成

冰雹(hail)是大氣層中固態降水現象的一種,它在積雨雲(cumuloni-mbus)內強烈的上升和下降氣流環境中形成。

雲中水蒸氣隨氣流上升遇冷會凝結成小水滴,隨著高度增加而溫度繼續降低,當溫度達到攝氏零度以下時,水滴就凝結成冰粒。

在冰粒繼續上升運動的過程中,會吸附周圍的小冰粒或水滴而長大,直到其重量無法為上升氣流所承載時即往下降。

當冰粒降落至較高溫度區時,其表面會溶解成水,同時亦會吸附周圍的小水滴,此時若又遇強大的上升氣流再被抬升,表面則又凝結成冰。

如此反覆進行,就像滾雪球般,冰粒的體積越來越大,直到它的重量大於空氣的浮力,即往下降落。

若達地面時未溶解成水仍呈固態冰粒者稱為冰雹,如溶解成水就是我們平常所見的雨。

超市驚遇一母女,這才是教育!值得借鑒和收藏!

家教故事:

  昨天我逛超市,有一個年輕媽媽帶著她孩子走在我前面。那小孩看上去頂多有4歲吧,但是話倒說的蠻利索的。進超市之後,這孩子媽媽的一句話引起了我的註意,她和孩子說:“你準備好的清單呢?按照紙條上面的開始選吧!”


我當時就想,這麽個小的孩子會選什麽啊?但是當我看到那小孩蹦蹦跳跳地拿著紙條跑到牛奶櫃臺那裏的時候,我就知道我錯了!這孩子一邊看標簽,一邊跟她媽媽講,然後她媽媽看都沒看就拿了一箱牛奶。接著小孩又去挑水彩筆,一個個看來看去,那脖子仰的,我看的都疼,最後挑了款24色的讓她媽媽幫他拿下了。

後來她又看著那個“清單”買了醬油、鹽等等生活用品,還給自己挑了個小熊樣子的水壺。整個過程大概有不到半個小時,我一直在遠處盯著母女倆,她媽媽基本沒有幫助孩子什麽,只是當孩子遇到標簽上不認識的字時,會詢問媽媽,但是貌似超市裏面的字,沒有幾個是這個小孩不認識的。


  最後結算錢的時候,我還在她們後面,那個小孩想買一個叫“勁嚼”的糖,我也不知道具體是什麽東西,她媽媽當時說的一番話,我聽後震驚了!她說:“第一,我們今天並沒有準備要買這個糖,買這個就超出我們的預算了,這樣是不對的。另外,你認識這兩個字麽?如果認識,媽媽就獎勵給你啊。”

那小孩很無奈的說不認識,結果她媽媽就跟他念了一遍,然後說:“你記住了,下次來超市,如果你認識這兩個字,我就獎勵給你!” 說完小孩很聽話的就跟媽媽走了。


  真的很讓人震驚!這個小孩僅僅只有4歲大,就能認識那麽多字,而且有能力選擇自己想要的東西,還會自己做購物規劃,真是不簡單!而且這媽媽確實懂得怎麽教育孩子,所以說:


天才不是天生的,是培養出來的!


一、這句話再次印證了——智慧的家長培養成熟的孩子

所以,當我們的家長朋友們總抱怨孩子時,請家長先問一下自己:我是智慧的家長嗎?

二、列清單是一個非常好的習慣

列清單可以培養孩子做事的條理性。一個做事有條理的孩子,會有計劃地安排作業和其他學習任務,容易養成高效學習的好習慣。讓孩子列好清單再去超市購物,能培養孩子做事有條理的好習慣。

三、什麽時候識字比較好

“什麽時候識字比較好”,一直是家有幼兒的家長非常關註的問題。實際上,超市的絕大多數物品都寫有名稱,字又大又美觀,孩子很容易識別。所以,家長們可以經常帶孩子到超市玩,寓教於玩,孩子們一定樂此不疲,可以輕松快樂地識字,家長們何樂而不為呢?

四、獎勵是家長們常用的一種方式

獎勵需要講究時機和方式,不適當的或頻繁的獎勵反而會產生負面效應。獎勵恰當與否的一個標準是:獎勵能否對孩子產生一種持久的助力。文中的媽媽的這種獎勵,會促使孩子認真的記住“嚼勁”這兩個字。這就是一種正向的獎勵。

五、理財觀念早培養

可能很多成年人都沒有“超預算”這個概念。但一個4歲的小孩就已經內化了這種觀念,不得不驚嘆,驚嘆之余,我們家長們要有計劃地培養孩子的理財意識。將我們奉行多年的“教育要從娃娃抓起”變為猶太人提倡的“理財要從娃娃抓起”。

六、最後,我們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和家長分享

家長的不嫌麻煩會加快孩子的成熟。在文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幹練的媽媽和一個動作利索的小孩,但我們不難想到:在這位媽媽剛開始訓練孩子到超市購物時,肯定遇到了很多麻煩。肯定每次買東西的時間都特別長,特別麻煩。但這位媽媽不嫌麻煩,在她的耐心陪伴和指導下,孩子和媽媽購物的速度越來越快,經過了一次次的嘗試和訓練,才出現了我們剛才看到的令人驚嘆的場景。

其實,讓孩子做家務也是這個道理。在第二期的微信中,我們提到了讓孩子做家務能培養孩子的責任心。一些家長回復道:方洲老師,你不知道每次讓孩子做家務都搞得一團糟。還不如我自己動手快呢,我自己半個小時就搞定了。孩子參與以後,我還得額外花好多時間收拾殘局,孩子掃了地,我還得重新掃一遍。孩子拖得地像大花貓,我還得重新拖一遍。

實際上,這樣的家長缺少對孩子的耐心陪伴和指導。殊不知,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孩子會幹得很好。放手讓孩子做一些事情,既能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和責任心,又能提升孩子的動手能力。

所以,家長的“不嫌麻煩、耐心等待”的能力對孩子的發展是相當重要的。這種能力可以讓孩子變得成熟、優秀!

這個世界沒有差的子女,只有差的父母。



盛智文:沒有差的僱員 只有差的老闆

海洋公園前主席盛智文是加拿大猶太裔人,5歲時爸爸過世,媽媽帶他從德國到加拿大生活。10歲已經要派報紙賺錢幫補家計,周末到餐廳打雜。半工讀,收入甚至比老師多。16歲,他是全校唯一天天駕車上學的學生,與老師的座駕並列停車場。高中畢業便決定投身社會,加入時裝界。

「我16歲已經接觸時裝這一個瞬息萬變的行業,我熱愛時裝,因為時裝永遠都變得很快。」開始時在一家女性內衣公司工作,周薪60元加幣。17歲,人生第一次穿西裝、打領帶,應徵全加拿大最大的製衣公司Algo Industries。最終成功獲聘,賺取135元加幣周薪,比之前多一倍。

20歲開始創業,合夥成立了一家毛衣公司,主要從香港入口女裝毛衣到北美洲,第一年就賺了100萬加幣。他佔公司50%股份,於是叫會計開張50萬支票給他,但會計說不能急,要先交稅,他問多少?「50%?你開玩笑吧!」當知道香港稅率是15%後,二話不說便決定移民香港。

他在香港成立了Colby,專營成衣貿易,2000年將Colby賣給利豐,套現20億港幣。「我喜愛這裏的一切,喜愛can-do精神,喜愛香港人。」1981年,他看準了中環邊緣地帶開設酒吧的商機。本想招待自己客人,所以用不到2億港元買下蘭桂坊的加州大廈及加樂大廈。蘭桂坊今日成為香港夜生活標誌,開滿100多家餐廳和酒吧,而蘭桂坊集團持有七成業權。今日盛智文的身家已經幾百億。

盛智文譜寫的是洋人版獅子山下的故事,在接受信報月刊專訪時,被問到如何做好老闆,他強調領導力的重要性:「對於我來說,沒有差的僱員,只有差的僱主。僱員只會執行日常的工作,他們不需要去思考公司的前景。公司的前景需要僱主來思考。他們心中需要有一個未來公司三至五年的發展藍圖。」

那麼,如果員工普遍偷懶、卸責,或者證明老闆請人沒有眼光,或者老闆管理差,影響工作氣氛。同樣道理,這個世界是否只有差的政府,沒有差的人民。沒有差的子女,只有差的父母呢?

來源 : 信報財經月刊
http://bit.ly/hkejmonthlyapp

相片:這個世界沒有差的子女,只有差的父母。

盛智文:沒有差的僱員 只有差的老闆

海洋公園前主席盛智文是加拿大猶太裔人,5歲時爸爸過世,媽媽帶他從德國到加拿大生活。10歲已經要派報紙賺錢幫補家計,周末到餐廳打雜。半工讀,收入甚至比老師多。16歲,他是全校唯一天天駕車上學的學生,與老師的座駕並列停車場。高中畢業便決定投身社會,加入時裝界。

「我16歲已經接觸時裝這一個瞬息萬變的行業,我熱愛時裝,因為時裝永遠都變得很快。」開始時在一家女性內衣公司工作,周薪60元加幣。17歲,人生第一次穿西裝、打領帶,應徵全加拿大最大的製衣公司Algo Industries。最終成功獲聘,賺取135元加幣周薪,比之前多一倍。

20歲開始創業,合夥成立了一家毛衣公司,主要從香港入口女裝毛衣到北美洲,第一年就賺了100萬加幣。他佔公司50%股份,於是叫會計開張50萬支票給他,但會計說不能急,要先交稅,他問多少?「50%?你開玩笑吧!」當知道香港稅率是15%後,二話不說便決定移民香港。

 他在香港成立了Colby,專營成衣貿易,2000年將Colby賣給利豐,套現20億港幣。「我喜愛這裏的一切,喜愛can-do精神,喜愛香港人。」1981年,他看準了中環邊緣地帶開設酒吧的商機。本想招待自己客人,所以用不到2億港元買下蘭桂坊的加州大廈及加樂大廈。蘭桂坊今日成為香港夜生活標誌,開滿100多家餐廳和酒吧,而蘭桂坊集團持有七成業權。今日盛智文的身家已經幾百億。

 盛智文譜寫的是洋人版獅子山下的故事,在接受信報月刊專訪時,被問到如何做好老闆,他強調領導力的重要性:「對於我來說,沒有差的僱員,只有差的僱主。僱員只會執行日常的工作,他們不需要去思考公司的前景。公司的前景需要僱主來思考。他們心中需要有一個未來公司三至五年的發展藍圖。」

 那麼,如果員工普遍偷懶、卸責,或者證明老闆請人沒有眼光,或者老闆管理差,影響工作氣氛。同樣道理,這個世界是否只有差的政府,沒有差的人民。沒有差的子女,只有差的父母呢?

來源 : 信報財經月刊
http://bit.ly/hkejmonthlyapp

蒸水蛋

            我們喜歡做菜,我會做的菜式很多,不過我最喜歡做的菜式,就是蒸水蛋了。
        要弄一碟嫩滑美味的蒸水蛋,當然要先拿來制作蒸水蛋的材料。我們要拿一個大碗子、一雙筷子、雞蛋、鹽和「祕密材料」,那是蒸水蛋最重要的材料,那「祕密材料」是什麼呢?那當然是受心和心意呀!沒有愛心和心意,又怎能做出一碟嫩滑美味的蒸水蛋呢?
        拿來制作蒸水蛋材料後,我們可先將雞蛋輕輕沿碗邊敲碎,再把雞蛋倒進碗子裏,撤上些鹽,之後用筷子把材拌勻、把碗子放在蒸籠裏,用中火蒸十至十五分鐘。火過猛,蛋便會變硬,不太好吃;火太弱,蛋便會不熟,仍然是蛋漿;只有中火,才可把蛋蒸得嫩滑美味。過了十至十五分鍾,便用濕毛巾輕輕包著自己的手,取出碗子。

        當我把蒸水蛋拿到餐桌時,已見到家人的眼盯著那又香又美味的蒸水蛋。只見匙勺飛奔到那碗蒸水蛋。看到家人一口一口地把蒸水蛋吃光,心裏都有一種自滿的感覺。幸好,我及時把最後一小勺的蒸水蛋放進口,蛋不硬又不像蛋漿,一道簡單的菜為家人加文溫暖,看來我以後要多點做蒸水蛋了。記得有一次我做蒸水蛋,這時弟弟年紀還少不會用餐具,他卻爬上餐桌上,如猛獸般一樣用手把蒸水蛋吃光。這樣勾起了我對煮食的興趣了。
作者:Dino




發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