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9日 星期三

沈祖堯 ─ 從拯救生命到灌溉心靈

10年前,香港人認識的沈祖堯,是帶領全城抗疫的SARS英雄;
10年後,港人眼中的沈教授,是最有親和力的大學校長。
大學生在中大校園遇到他,會興奮得大叫「祖堯BB」,學生「冇大冇細」,他不但沒反感,還樂得與年輕人攬頭攬頸玩手機自拍。
沈祖堯有一種魅力,叫年輕人沒法擋。
他會與學生一起席地而坐在戶外觀看世界盃;
放假遊博物館,即興模仿名畫「吶喊」拍照上載facebook,一天有逾萬人like;
在晚宴上被歌手朱咪咪扯上台合唱《分飛燕》,他的搞笑功力絕不比鬼馬歌后差,贏得學生歡呼喝彩。
校長卻解釋,他從沒刻意經營:「我性格從來都是傻更更的,我只是做回自己。我很享受與年輕人相處」;更難得是,校長在學生心中不只「好玩得」,更是一個模範。沈祖堯在演講中呼籲學生要追求比物質更永恒的價值,勸年輕人要浪漫地追夢,這些老掉大牙的道理,沈校長口中說出,後生仔視為心靈雞湯。
沈祖堯和年輕人這種「亦師亦友」的關係,不少家長夢寐以求。這位「甜心校長」勸喻現今家長不要太緊張,對子女教養要開放一點:「做父母的要知道,時代轉變了,不要總是說一代不如一代,我更相信是,一代不同一代。」
大學生應該是浪漫的
沈祖堯的演說裡,不時呼籲年輕人要少點功利,多點真我;少點物質,多點樸素;少點怨言,多點感恩,和香港社會的搵錢至上的主旋律對著幹:「我們太過stereotype成功是甚麼,我們覺得成功就是在名校畢業,入到一間好大學,讀醫讀律師,出來找一份好工快點買到樓。」大學校長生涯裡,他看到學生選科時身不由己,父母把成功方程式輸入了子女身上:「好多父母,小時自己想做律師醫生,自己做不了,就想子女做;即使自己做了,也想子女繼續做。」他說,內地來港的八成學生也是選商科,不少人承認選科不是自己興趣,而是父母的意願,而這種「阿媽話讀商科好」的情況,在港生中亦普遍。
「有一個A Level拿了6A的學生,入來中大選修了中文系,學系和大學都好開心。怎知讀了半年,學生的母親還是要求他去外國讀工商管理。我會想,這個學生將來也會不開心,讀中文可能會發揮得很好,將來找到好工作。父母卻一定要他行某一條路,這樣做是不好的,我們應該讓孩子有自己的imagination(想像),讓他去冒險一下。」沈祖堯曾在中大活動中說過,「大學生應該是浪漫的」,就是想讓年輕人有這種尋夢的自由。
過度保護 失卻tolerance
阿媽不只在選科上有影響,連已成年的學生的日常生活也都處處關注。沈祖堯看到家長愈來愈緊張:「我在醫院做的時候,有醫生的阿媽打電話來問,為何他兒子要on call(當值)這麼多次?有沒搞錯?他兒子已是20多歲的醫生了。也有些人想申請工作,是母親打電話來醫院,說兒子不懂得填申請表。」
這些是不是怪獸家長?「怪獸家長這個字好難聽,我不喜歡這個名字。我覺得家長都是好心的,我自己也是家長,也好想把最好的給子女,但我不想有這樣負面的標籤,但我覺得,家長真是需要學習放手。」沈祖堯用醫學原理,解釋家長「過度保護」子女的惡果:「醫學上也有一個概念,小時候成長環境太過乾淨,長大會容易有敏感和哮喘。當孩子小的時候遇到細菌,由於抵抗力較低,反而接受得到,身體會產生一種tolerance(耐受性)。若到長大後才遇到一種新的菌,因為體內防衛制大致已發育完成,反而會有好大反應,身體接受不了。」
沈祖堯呼籲,家長需要放手:「要畀子女去跌吓。我發覺中國人的細路哥,走出街跌一跌個膝頭哥都好大件事,外國人的孩子,跌斷手腳都覺得沒有甚麼,去看醫生就可以。中國人家長都係好緊張。」沈祖堯太太有一個親子理論,就是多點讓女兒參加課外活動的比賽,卻不是為了增加考入名校的機會,或者拿多點獎項贏在起跑線上,而是「讓孩子試吓輸既感覺」。
校長爸爸對抗親子低潮
別看沈祖堯與中大的學生相處融洽,他在親子上就無往而不利。這位「校長爸爸」也經歷過和女兒相處的低潮。兩個女兒讀初中時,踏入青春期,這位熟讀人體構造的醫生爸爸,卻搞不清少女的心事。沈回憶,那時候女兒會無緣無故發脾氣,令他十分懊惱:「可能是青春期賀爾蒙亂哂龍,女兒會突然間發嬲,做父母也不知道自己做錯了甚麼,無端端可以『炳到你七彩又唔知咩事』,一、兩個小時後又無嘢,嘩,點解可以咁?好似『鬼上身』咁?」
他向別人請教,才明白青春期的少年人,會有極端表現,因為在成長期間,希望尋找自我的身份認同。沈祖堯學會了平常心面對:「我們做父母可以做的是,對子女有清晰既指引,但不用過度反應,她激動的時候我最好迴避一下,不要火星撞地球,以免大家衝動地說了傷害對方的話,平伏下來才再談。」
渡過了這場暴風期,沈祖堯和兩個女兒的關係穩定下來,大女兒詠恩已在中文大學讀醫科三年班,小女兒頌恩亦已讀到中六。兩個女兒漸漸懂得體諒父母的難處,父女間還有不少甜蜜時刻。2003年SARS後沈祖堯被追究抗疫不力,社會人士窮追猛打,大女兒送上慰問卡,寫著:「爸爸,知道你不開心,但並非所有人在任何時間都會開心的」。大女兒後來會考,做父親的天天送上寫上鼓勵說話的聖經金句書籤替女兒打氣。近日一家人到台灣旅行,已成年的大女兒親暱地依偎著爸爸,校長面露幸福之情說:「人地話,『你個女廿幾歲還肯拖着你,你真係執到啦!』」校長的嘴角,泛起甜到漏的笑容。
父親是醫科教授,更是中大校長,女兒在中大選讀醫科,會否尷尬?這種關係似乎要舉重若輕。女兒會考獲8A佳績,同時獲港大及中大拔尖取錄,爸爸卻提醒女兒,選校前要三思。然而詠恩考慮過後選擇入中大,沈強調,這是女兒的選擇,不是他的意思。父女同校生涯已有三年,父女關係卻更顯親密:「在學校好少碰面,反而回家後,她有醫科功課要問我,我又答得頭頭是道,我就知道她心裡有一種『悠然嚮往佩服的心』」,沈祖堯沾沾自喜地道。
名校未必適合每一個人
沈祖堯畢業於皇仁中學,兩個女兒皆入讀拔萃女書院。筆者挑戰沈校長,家長一窩蜂選名校,值得鼓勵嗎?沈校長思前想後,笑着爆出一句:「其實……皇仁真係教得好差架,老師係好求其吓,老師覺得,話之你,你考到就考到。」待記者收起訝異的表情,他才解釋,皇仁有一種風氣,學生有很強的自發性,不會倚靠老師,而是向其他學校同學借筆記,自行溫習。沈祖堯還披露,2003年自己擔任皇仁的畢業禮嘉賓,發現皇仁這年有多個考獲十優九優學生,他向時任校長的李樂然查詢後,獲得一個耐人尋味的答案:「校長跟我解釋,『你知啦,我們不給學生補課的,今年遇上SARS,全香港的學校都沒法補課,我們就贏哂囉』」,可見皇仁有一種氛圍,學生自學能力甚高。
沈認真的說,名校在設施或師資上有一定優勢,但卻有極強的競爭風氣,未必適合每一個人。他舉例,小女兒在女拔讀到中四後,主動提出要轉到李寶椿國際學校,「她覺得壓力太大,又想與不同國籍的同學相處,於是提出轉校,我也沒異議。」李寶椿也算是另類名校,但沈祖堯透露,他在六十年代入讀的幼稚園和小學,是名不經傳的街坊學校,現已關門大吉。沈教授指,這間當年位於灣仔的「中國兒童書院」,老師非常有心,卻不算是名校,一樣培育出他這位大學校長:「好像我,讀一間咁『籮底橙』的學校都okay吖,所以家長不用太緊張。」
一代不同一代!
沈祖堯被學生暱稱為「BB」,對不熟悉「潮語」的他來說,一頭霧水。他皺着眉頭有點擔心地向記者查問「BB」是否有貶意,是否指他「太幼稚」?待記者再三向他澄清,年輕人對喜歡的人才會暱稱為「BB」時,他才放下心頭大石。沈校長對年輕人的文化或許一知半解,然而他對年輕人的言行,卻有一種其他長輩沒有的開放包容。他回憶起第一次,學生邀請他一起用手機「自拍」時,50多歲也沒有抗拒,更欣賞箇中的樂趣:「我的學生話不如同我自拍,我要學習,究竟自拍即係望著哪一點?(眾笑)那學生告訴我要望住某一個地方。我發現,原來自拍都要技術。」
沈校長進一步解釋,《時代雜誌》去年一篇文章,分析這是一個「Me Generation」,指這一代有自我中心、自戀傾向(self admiration),而自拍照就是這種心態的展現。不少長輩批評年輕人這種自戀狀態有問題,沈祖堯卻認為,家長不能一味怪責年輕人:「時代已經改變了,你不能夠要求這一代等同於我們的一代,然後批評這一代真差勁。就像我們的父母,也不是老說我們『唔似樣』嗎?做父母的要知道時代轉變了,所以我不喜歡說一代不如一代,我會認為,是一代不同一代。」
大學校長是「三煞位」,沈祖堯雖然享受與學生建立的關係,但背後要面對多種壓力,例如政府撥款、行政官僚、「問責風氣」等,每當學校發生爭議事件,沈校長一樣承受外界的批評。沈祖堯承認,做校長要面對的問題,比做醫生複雜得多,偶爾也有低潮的時候。但他憑著信仰的支持,可以保持一個澄明的目標:「我不需要極多的錢,對權力亦沒有渴望。我覺得如果你找到一些物質以外的滿足感,人生還有很多東西可以做。」
當了大學校長3年半,沈祖堯發現,社會瀰漫著功利和隨波逐流的氛圍,窒礙年輕人發展。作為大學校長,他希望打開一片天,讓年輕人可以像樹苗一樣,自由自在地成長。但這項灌溉心靈的工程,要比在醫院拯救生命困難得多。「做校長工作複雜過醫生好多。但校長是一個象徵,對社會有一定影響力。我任內若能夠做到一點事,培養學生變成一個有責任感的成年人,在教育方向上變得更重視人性和價值觀,做多一點點,我已很滿意。」
文:譚蕙芸
全文刊於《樂活‧家》2月號
節錄自主場新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