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9日 星期三

台灣家長最熱衷的,就是如何讓孩子變聰明。然而史丹佛大學的「天才基因研究」顯示,智商高,未必會成材。

台灣家長最熱衷的,就是如何讓孩子變聰明。然而史丹佛大學的「天才基因研究」顯示,智商高,未必會成材。


某新上任市長每日語出驚人,一開始,老百姓不敢相信讀書人會如此沒同理心,把別人的自尊心踩在腳底下。後來見怪不怪,也就算了。
但最近,該公僕連罵三次「你智商有多少」?又讓老百姓驚到變色。因為這話顯露出他觀念的偏差。智商只是成功的一個條件,不是充分必要條件,智商高並沒有高人一等。
不知為何,中國人很迷信聰明,家長最熱衷的就是如何使孩子變聰明。其實聰明人若不懂韜光養晦,反有殺身之禍。三國時的楊脩極聰明,「黃絹幼婦外孫齏臼」,他一看便知是「絕妙好辭」;曹操也不笨,卻「乃覺三十里」,但楊脩最後死於曹操之手。智商高又如何?
聰明反被聰明誤
一九二一年,史丹佛大學的特曼(Lewis Terman)想知道:一個人若聰明,又有最好的環境,他的天賦可發展到什麼程度?他篩選一五二八個三歲到二十八歲、智商在一四○以上的人,提供最好的學習條件,追蹤他們的一生,這就是著名的「天才基因研究」。
整體來說,這些聰明人的表現都不錯,但是並沒有人拿到諾貝爾獎;而在最好的條件下,仍有許多人不成材。最著名的是一位六歲就會讀《莎士比亞》的小女孩,她IQ一九五分,特曼驚為天人,把她全家從奧克蘭搬到史丹佛大學附近,使特曼自己可以全心培養她。
她十六歲哈佛大學畢業後去法國留學,特曼付所有的費用,但這孩子在歐洲混了十年,一事無成,最後回到加州,靠著把特曼最初買給她住的房子,分租給史丹佛的學生度日。她過世時,死亡證明書上寫的是「女房東」。
一九六八年,研究者從這專案尚存活的一千多人中,選出最傑出的一百名專業人士和一百名普通人士來兩相比較。結果發現,這兩組在IQ上沒有差別,差別在他們成年後各自發展出的自信、毅力和耐挫力。
聰明反被聰明誤的例子很多,世界上成功的人,都不是最聰明的人,卻是最有毅力的人。孫權說「千人同心,則得千人之力,萬人異心,則無一人之用。」歷史上,不管這個人當時多怎麼顯赫,一旦眾叛親離,便只好黯然退場。
時光無情,四年很快就會過去,如何運用智慧領導該市繼往開來,才是老百姓真正要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